文学之“爱”的奔赴

(2024年05月09日) 来源:皖西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郑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早早勾动春心的,有时并非因为窗外盛放的桃李,或许就是纯粹的“热爱”:所有来自春天的美好,都在涌动着暖意、传递着爱的讯息。在这最美的人间四月天,双休的两日里,我有幸与“春天”来了一次特殊的“约会”,进行着热烈而难忘的文学之“爱”的奔赴。
  “花果小镇”下符桥,位于霍山县城东北约13公里,素称“霍山北大门”。1949年前105国道没有修建,霍山居民所购买的物资大部分通过两条途径运往霍山,一是沿东淠河用船只运输,另一就是人工从六安担运,而下符桥镇是必经之地,一直以来经济发达。我以前也曾多次去过,但这次去的意义更为特殊,有幸应市作协之邀,与一帮文艺家朋友同去下符桥“见山遇水”。
  尽地主之谊,市作协主席金从华亲自在下符桥迎候我们,带领着依次参观三尖铺红色旅游文化中心、见山遇水民宿、水美乡村项目、大垅台遗址、袁隆平产学研基地、多彩月季园、霍山窑陶瓷研究所等多处景观。
  见山遇水处,上下符桥中。没有想到,小小的下符桥,真是令人眼界大开,我们在山水间徜徉,在田园间拾趣,在花墙前流连,在陶瓦前沉思……每一处景观,既见乡土的纯朴,又显乡镇的巧思;景可入图画,情能行美文。
  下符桥,有桥便有水,有水便有船,有船便有舵,有舵就有掌舵人。此次行游下符桥,最激动的就是上了“金主席的船”,漫漂水上。
  竹筏缓缓地漂流在熊家河的绿水里,云在青山水中天,我感觉自己就是在画中游——蔚蓝的天宇、澄澈的河水、碧绿的堤岸、夹岸的缤纷。朋友圈里有文友即兴的小诗:坐在竹筏上//泛着春困//将脑袋撑在遮阳伞上//闭着眼睛//聆听河水轻轻流动的声音//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抬眼便瞧见遥遥相对的圣人山//和两堤依水的水杉野花……“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绿水,摇荡诗人心旌,古今文人,都有着相似的情思!
  忽然有水珠溅落,金主席“童心不泯”,“掌舵人”掬一捧清水,洒向筏上乘客,引来一阵欢快的笑声。我觉得这已经不再是一次普通的“船行”了,这是“文学的船行”,这是前辈对后行的引领与启悟。缘起于对文学的热爱,我们在金主席的“保驾护航”下,踏上了一条驶向美好、驶向未来的“方舟”。
  文学之“爱”始于故土。周日的上午,主题为“星火石库门‘阅’进大别山”的读书日活动,在市图书馆举行。其中最令人期待的,就是邀请到中作协副主席徐贵祥,回到家乡为一众读者作《在阅读中成长》的主题讲座。
  徐贵祥主席是六安叶集人,他的讲座围绕新书《老街书楼》创作起因而展开,有他的成长经历、军旅生涯、读书体会、写作经验等分享,其中最为浓烈的就是他的故乡情结。
  徐贵祥说,他曾应约为家乡的媒体“文学里念故乡”栏目,写了一篇叫作《我的红楼和红楼一角》的文章,文中写到:我的幸运在于,我有两个故乡,梦幻中的姚李老街的红楼一角和真实的洪集老街的红顶小楼,照亮了我的整个童年。
  故乡原风景,故乡的人和事,是滋养徐贵祥文学创作的肥沃土壤,又何尝不是我们所有热爱文学的人,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相对于六安来说,我是个外乡人;相对于徐贵祥主席来说,我是个写作的初学者,但我们对故乡的热爱是相同的,故乡都是我们“创作的宝藏”。
  我的故乡也经常出现在笔端,那里有祖先的庐墓,有慈祥的老人,有儿时的伙伴,有扎着麻花辫的姑娘……我也有跟他一样的认知,那来自幼时故乡的记忆,在我的世界里永远鲜活,色香味声形一应俱全,是创作者随身携带的“素材库”。我会时常翻捡记忆里故乡的点滴,然后用自己的粗浅文字,饱蘸着深情,把那些记忆里活生生的人和事,以及他们的幸福、快乐,他们的哀愁、苦痛,都记录下来,呈现在纸上,希望记忆里故乡的一切,都能永远留存,永远在时间长河里流淌。
  听徐贵祥主席的讲座,我听懂了他对故乡的解读:故乡有两重,一重是具象的,现实的存在;另一重是抽象的,精神的存在。具象的故乡,我们可以乘车抵达,而那抽象的故乡,我们又该如何归返呢?
  文字,文学,包括一切的艺术,都是一种表达,都是可以归返“精神故乡”的桥梁,它可以与时间抗衡,留存住你我的“精神故乡”,挽留住那些曾经路过你生命的亲人、朋友,记录你生命中邂逅的美好与温暖,为我们短暂人生的悲凉底色增加些暖意,让活着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