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饺铁锅状元鞋

(2024年05月09日) 来源:皖西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冯立忠

  第一次见到董光珊大姐,是去年春天,在毛坦厂。
  当时,金安区正在开展乡村艺校进景点活动,目的是将本地非遗传统技艺融入到乡村艺校教学中,既能有效传承传统文化,又能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做布鞋,首先要选好棕榈叶……”记得是去年4月12日,春和景明。明清老街内,非遗传承人董光珊正在上课。她很亲和,一边讲解,一边将带来的手工纳底布鞋材料包和多个步骤的样品,一一展示,生动和直观。而她的学员们有着特殊的身份,大多是陪读妈妈们。“跟着董大姐学做手工布鞋,不仅能补贴家用,还能打发时间。”“我家孩子说布鞋穿着舒服,上学放学走路都轻快不少。”
  一个半小时的授课,大家有问有答,说说笑笑,收获了本领,充实了生活。就是这个采访机缘,我认识了董大姐。随着到毛坦厂的多次采访采风,我慢慢发现,这位看似普通的大姐,干的事情一点也不普通。因为,董大姐之所以能走进中央电视台的非遗栏目,是因为她有赖以生存的三件绝活:铁锅、状元鞋和酥饺。
  毛坦厂老街古建筑群位于镇区。建设年代为明、清时期。老街为东西走向,总长1320多米,街东、街西各有一座闸门(街头堡)。街道用青石条与鹅卵石铺砌。建筑主要为店铺、民宅、戏楼等,保存较为完好。自东向西分别有牛皮地巷、花眼墙巷、大杨树巷、谭油坊巷与老街相交,层次分明,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大别山区古民居特色,这在江北是少见的。镇里如今成立有专门养护部门,对老街进行修缮和管理。
  谷雨前夕,我应邀再次来到明清老街董大姐手工作坊采访。
  董大姐今年61岁,岁月沧桑,但她依旧满脸笑意。在历时两个小时的拍摄过程中,她给我们完整地演绎了制作酥饺美食的全过程,一共有八道工序,从和面、配料、包馅到炸制,全部手工完成,新出锅的酥饺香味四溢,令人垂涎。
  董大姐告诉我们,列入非遗项目的酥饺,是毛坦厂老街传统美食,主要以黑芝麻、白糖、果仁、桔饼干果等为原料,用面皮捏出18道含纳寓意福禄寿喜、财和爱美、吉德贵善、祥瑞熙高等美好祝愿的褶边。而这十八道褶融入传统酥饺制作过程中,则是她的独创。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铁锅炒黑芝麻。柴火灶通红,董大姐把当地产的黑芝麻,倒进微微冒烟的锅里,不断翻炒,芝麻噼啪噼啪地炸起来,顿时,满屋香气弥漫。她一边招呼帮忙的烧火阿姨,把火小下来,一边擦去脸上的汗水,继续翻炒。大约二十分钟,芝麻炒制成功。“芝麻和面粉都需要炒制,比如芝麻,健脑乌发,健脾养胃,炒熟后能使外壳软化,便于吸收,还增添香气和口感。”她说这也是她不断摸索而得出的经验。
  近年来,董大姐日常除了经营酥饺之外,还经常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种文旅推广活动,推介毛坦厂风景。文化不高,但她善于学习,结合毛中的优势,她前年开始组织陪读妈妈们跟着自己学做手工布鞋,不仅能补贴家用,穿着还舒服。随着量的增加,董大姐又想了个响亮的名字:状元鞋!几十元一双,很快就销售火爆起来。至于董大姐的三宝之一铁锅,同样是传承老街原来铁厂的铸造手艺,便宜、好用。如今,老街的“大红袍”手工油纸伞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董大姐的酥饺、铁锅和状元鞋,成为老街文创产品的“吉祥三宝”。
  谈起明清老街和文创产品,该镇党委书记金娅说,在探索和创新的道路上,打造精品,立足旅游兴镇,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已经举办“新徽菜·名徽厨”农家菜品鉴会、非遗文创教学班、星空音乐会等活动,不断丰富“旅游、民宿+”,让“山上种茶、家中迎客”旅游富民之路越走越宽。而作为九十里山水画廊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底蕴深厚的毛坦厂古镇,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竹海茂林间石柱擎天的东石笋景区,被列入“最美安徽乡村旅游线路”。
  青砖灰瓦红灯笼,木屋老宅石板路。时光流转,岁月变迁,老街深巷依然古韵犹存,就是一道交融着新旧文明的历史风景线。董大姐们每天还在老街里劳作,临街的手工作坊,成为打卡的“流量密码”,也定格在南来北往游客们的镜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