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生动的人生课堂

——参加“三同”实践锻炼的体会

(2024年05月09日) 来源:皖西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4月26日,沐浴着清晨的阳光,我与市委党校第七期中青班的同学们一起来到叶集区平岗街道芮祠新村,开启五天四夜的“三同”(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之旅。
  对于出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我而言,这场实践锻炼无疑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党性锤炼课堂,虽没有学识渊博的名师授课、内涵丰富的书籍课本,这段经历却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质朴情感,使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这是以脚步丈量民情的课堂。芮祠新村位于江淮果岭核心区域,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生态美丽、产业兴旺,创新开展“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处处跳动着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
  这个村房屋建设整齐划一,家家户户住上两层小洋房;路面平坦宽敞,四轮代步车随处可见;水田、菜园、花园、果园串线扩面,广场、公园、公共配套现代化,“村小”美丽整洁、设施齐全……好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与三位同学被分到村干部平姐家中。夫妻俩知道我们要来,提前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怕我们饿着,总想着给准备各色餐食;担心我们累着,不舍得让我们多干活。我们在巷尾街头、田间地头、庭院炕头,看到了村民辛勤劳动的身影,听到了他们朴实无华的话语,感受到了他们对党员干部的信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的政策的确好,我们的日子也不错,看病也能报销,都挺好!”当这样的话从真正见证脱贫攻坚、亲历乡村振兴的农户口中说出,更让人觉得货真价实。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乡村振兴也是干出来的。我深切地感受到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殷切期盼、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出的伟大决策。
  这是以实事温暖民心的课堂。“谁英雄谁好汉,平岗领上比比看”,切岭工程上的宣传标语生动展现了全村干群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我们迅速转变身份,把自己当成农户人家的“亲儿子”“亲闺女”,一同除草、翻地、栽苗、为果树疏果,学习讨论农作物、果树种植管理“妙方”,主动摘菜洗菜、下厨做饭、打扫卫生、参与支教,列席参加板凳会、共议村集体经济发展。
  这几天,我们与村民想在一起、干在一处,磨炼了身心,淬炼了作风,收获了群众工作的智慧,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亲情。在这个人生的大课堂,我为党与人民的天然联系、双向奔赴而感动,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依靠群众路线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群众路线走向未来。新时代干部更加需要对照“人民勤务员”来掂量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踏踏实实地办好老百姓“天天有感”的民生实事,致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是以传统砥砺志向的课堂。红色文化、知青文化、切岭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在此期间,我们通过参观霍邱县苏维埃二区政府旧址(芮家祠堂)、知青点等教育基地,穿越时空、灵魂对话,汲取精神力量,进一步激起内心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抓手在招商引资。近年来,叶集区锚定稻虾综养、水果种植等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大力推动招商引资、返乡创业,推进江淮果岭万亩基地、万户庭院建设“双万工程”,加快建设史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为乡村振兴插上“翅膀”。
  作为招商引资工作者,深感责任在肩、担当在行,要强谋划广推介,对我市农业资源分布及相关产业基础如数家珍,精心编制可行可落地的农业产业化招商项目,借助经贸会展、互联网等加大宣传力度,带着项目叩门对接;要深调研明方向,聚焦与上海市对口合作,对绿色食品等农业细分领域深化研究,梳理靶向企业和重点人才名录、产业合作清单,按图索骥、精准招商,要奋力打好“双招双引”“农”字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习近平总书记说这句话时,一定是想到了自己在梁家河的岁月。如今我们虽没有“知青”的身份,却在“三同”实践中有幸尝到了一种同类的生活体验。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实字当头、以干为先,在建设幸福六安的征程中,大施所能、大显身手,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市投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