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下眉头上心头

(2025年02月13日) 来源:皖西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徐缓

  我的姥姥姥爷
  老人家们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脑海里时不时地闪现,他们是我成长时期的最亲最亲的亲人,尤其是姥姥和姥爷,在我儿童期间的影响很大。
  青少年的记忆大多数是在霍邱白莲农村老家的,那小小庭院、那一坛花草、那茂盛的葡萄架、那甜甜的枣子、桃子、梨,甚至菜园里的黄瓜、麦田里的野豌豆、地边地头的荠菜,还有姥姥一直惯着我们,在夏天的稻场搭上凉席,边为我们扇扇子驱蚊子,边给我们讲神仙故事,即使下小雨,如果我们想在外面也不怕费事地搭起雨棚,我们听着雨滴的嗒嗒声,合着姥姥的神话传说,嬉闹着,无忧无虑。
  姥姥是非常非常勤劳而聪慧的人,虽然不识字,但是并不妨碍她成为村落的“能人”,她种菜园,村里许多人家都受益,菜秧分给村民、蔬菜分给家里没有女人的户子,一年四季没有断过。我家每年养2头肥猪,记忆犹新的是“打猪衁”,实乃全村干部群众大聚会,喜乐一天。
  后来全家迁徙到县城,现在看来对姥姥和姥爷是多么“残酷”的事情,他们在年近六旬的时候离开熟悉的农村和他们生活几十年的人文环境,丢弃他们熟稔的种养技能,在陌生的城市开始全新的生活,而且是毫无保障的生活,不亚于现在的白手创业。
  他们真的是白手起家。那时候我刚上初中,我记得姥姥和姥爷起先与我们蜗居在一起,就几十平方的居室,我们兄妹三人都还小,加上爹爹、我父母,8口人的生活,靠的是父亲母亲低微的工资生活。姥姥和姥爷、爹爹,他们开始“讨”生活。
  爹爹在电影院门口摆书摊,我家那时候有许多小人书,这得益于爸爸是县广播站的人,能够买到最新的图书。姥姥和姥爷开始炒瓜子出售,也是在电影院门前。记忆最深刻的是姥爷的双手,那是什么样的手啊,裂痕累累,那是搓揉瓜子(炒后洒盐再搓)留下的“印迹”,想想都扎心啊。盐渗进裂口,该是怎样的“痛”!可是,他们就是靠着这样的辛苦劳作,逐渐有了自己的屋,那小小的不足10平方的屋子,虽然小而暗,但是他们的心里是亮堂的。那是他们终于在城市里有了立足之地。
  辛酸的是我九十年代初大学刚刚毕业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姥姥姥爷再次随着父母迁徙到六安城,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租房)。那时爸爸停薪留职开始全新的创业。姥姥姥爷做起手工馍生意,因为纯酒酿发酵手工面馍味道好,价实,老少无欺,生活上基本不要父母承担,这时是一家三代住在一起,一直坚持到70多岁。姥姥姥爷做的馍香甜地道,在我们生活区域附近居民都有深刻的记忆,以至于姥姥姥爷因为年龄关系做不动不摆摊时,依然有很多熟人询问。姥爷因为心脏问题走得早些,76岁;姥姥83岁安详地仙逝。我爹爹84岁离世,其实爹爹的一生也非常曲折,父亲经常讲述爹爹推着独轮车支前、修河堤(淠史杭工程)的故事。
  我祖父辈的经历,大多是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历经风风雨雨,善良、勤劳、坚韧,不怕苦,不畏难,不怨天尤人,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变故,自觉或是不自觉地与命运抗争,是最草根的芸芸众生,也是最强大的民族基石。
陪母亲走走
  放假的第一天,带母亲去看看瓦埠大桥、安丰塘。早上7点出发,在堰口街上吃了牛肉汤和火烧馍,美味的家乡早点,地道又实惠,那么多人,老板穿戴周正、头发梳得亮光,老板娘忙前忙后端汤,旁边是位大娘带个半大的孩子在烧火塘做火烧馍,一幅热气腾腾的乡间早点店的生活场景。大锅里蒸腾出的热气直冒,周边喝汤的食客吃得热火朝天,还都不时地喊着“加汤啊”“来块火烧馍”!5个人40块钱,吃得相当满足。
  9点36分车开到大桥西,也就是瓦埠湖西岸。在20多年前,我们带着孩子,那时孩子才3、4岁,回奶奶家过春节。站在湖岸边等渡船,冬天的寒风呼呼地吹啊吹,没有任何避风的地方。一般要20多分钟才能等到渡船,再在湖面行驶20多分钟到岸,再步行20分钟方可到瓦埠中学奶奶家。现在,游龙一般的大桥从湖面弧形穿过,气势磅礴,在粼粼湖光的衬托下,烟波浩渺,淡淡的雾气里,犹如冬日暖暖的阳光直射心里,昨日的寒冷从心底切切实实地拂去!
  我们几个边走边回忆着昔日的过往辛酸,尤其是我家小姑子和侄女,她们是从小在瓦埠湖边长大的,有着更加深刻的记忆,等船的急切,寒风嗖嗖,想起冬天湖边洗衣的切骨寒冻……
  来到“瓦埠老街”,青石条街道,两边民房已经改造,门板还是原来的木质门,只是重新油漆过了,生意做得火热,冬季正好赶上腊货惹人,土货街上挂得满满当当,皖西白鹅(咸鹅)、黑毛猪腊肉(耳朵、蹄子),特别是水产品吸引游客购买火爆,瓦埠湖银鱼、毛鱼、翘嘴鱼、胖头鲢子,还有湖里放养的麻鸭,都是好东西!我想起前一阵子去金寨县麻埠镇,响洪甸水库边上的水镇,到处是晾晒的咸鱼、鲜鱼。我和母亲买了毛鱼、鲜银鱼、咸猪耳朵皮、腌制的小鹌鹑;母亲喜欢吃鸡斗果,又给她买了3斤,我也好奇有卖羊蹄子的,买了一串10个130元,还不知道咋个烧法呢,以前在叶集吃全羊席,知道好吃。
  “民以食为天”,到哪里都会尤为注重餐饮,中午侄儿带着我们多跑了几十里路,来到一个小村庄里叫江黄鑫旺回民土菜馆——牛肉丸子、鲶鱼炖豆腐、三鲜烩鸡蛋糕、豆芽炒粉丝、鲜鹅炖汤,现在想起来,依然齿间生津、口有余香。
  午饭土菜大快朵颐后,我们转悠到安丰塘,在观景亭,望着浩渺云烟的湖面、一望无边的良田,听我介绍六安六大水库,伟大的淠史杭工程,长藤结瓜式的设计……八十多岁的妈妈感慨,古人千年前就兴修了这么大的水利工程,真是伟大;新中国兴修水利,更是令人敬佩啊!想当年,淮河发大水,我那时不足十岁,跟着大人避难……呵,来了个“忆苦思甜”。
  难得母亲能跑跑路,也能够享受美食,只要有时间,就多带她到周边走走看看。百善孝为先。父母含辛茹苦一辈子,子女现在有点条件,即便创造条件,也要让他们尽量享受一些生活的美好吧。
萌 宠
  聪聪,是一只狗狗,是一只15岁的狗狗,跟着搬家2次的狗狗。前天听妈妈说她走了,离世了。妈妈哭了好多次。是啊,跟着妈妈生活了15年,已经是和我们一样的“孩子”,丢个眼色都能明白母亲要她干什么。
  聪聪是我和孩子在她放学的路上捡的,是个呀呀乱叫的小奶狗,被人遗弃在行道树丛里。大概因为是小母狗,难伺候,一般都会被主家丢弃。我和孩子听到她奶声奶气的叫声,看到她黑白相间的毛发,就毫不迟疑地抱到姥姥家了。也是因为姥姥家有大院子,有爱养小动物的善良和喜好。比如,我们养过小猫、小鸟、小兔子,还有金鱼啊,小鸡啊,什么的。反正只要我们抱去,姥姥都是精心地养着。记得我在一次采访的时候,抱回家一只实验用的兔子,小小的,三瓣嘴,吃起东西来,煞是可爱。
  聪聪特别聪明,也从来不乱叼东西,很少叫唤,不烦人。这期间,聪聪生育了记不清多少后代,每次4、5只宝宝,妈妈费心费力地把它们都养得肥肥的,好可爱,可是不可能都留在家啊,每次为了给她的“孩子”找到好人家,妈妈都用尽全力。中间,聪聪生病了,妈妈竟然花费近600元给她治疗,妈妈可是连自己生病看医生都衡量来衡量去的!感情的事情真的不好说哦。
  聪聪走在清明,也好被我们记住,愿她早日回归人间!我也由此想到我家从农村转到城市的时候,我家那只黑狗。它是地道的土狗,每当我们放学的时候,接我们到2里路远。在看家护院方面,可以说无狗能敌。下雪天,它送我们上学,在茫茫白雪里,跟前跟后,温暖我们小小的心灵。
  它是农村狗,没有见过汽车,在我家搬迁的时候,它紧随姥爷的架车“走”向霍邱县城,途中有辆汽车使用远照灯,那刺眼的光柱,惊到我家黑黑,它不禁狂奔起来,可恶的是那个没有爱心的司机,也紧紧地撵它,直至压倒可怜的黑黑。黑黑不幸在我们背井离乡的路途“离开”!它是我家每位人员都记忆深刻的“成员”。
  与我来说,我的那只黄白相间的猫咪,这一生都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她眯着眼,晚上蹲卧在我的台灯下,陪伴我深夜学习,给我冬季暖被窝。在我上学的时候,父母是不大问事的,我就自己学自己的,陪伴我的就是这只猫咪!冷了,她就蜷卧在我的腿上。咪咪陪伴了我整个高中生活,记不清我是大学阶段什么时候,她离开的,至少活到九岁。现在,住在楼宇里,没有空间和时间去喂养小动物了。其实心还是非常向往有大大的院落,喂养喜欢的猫咪、狗仔、小鸟的。前几日,看到有个小伙子专门拍猫,给很多猫星人抓拍精彩的瞬间。那些萌图,慰藉好多群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