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再登高奋楫争先扛大梁

—六安开发区以“产业引领提升年”绘就高质量发展蓝图

(2025年02月13日) 来源:皖西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党建领航 融合赋能
  党建领航 融合赋能
   改革破冰 轻装上阵
  改革破冰 轻装上阵
   项目为王 蓄势腾飞
  项目为王 蓄势腾飞
   产业引领 号角吹响
  产业引领 号角吹响
   区域合作 蹄疾步稳
  区域合作 蹄疾步稳
   满格服务 助企腾飞
  满格服务 助企腾飞
 
   创新驱动 引擎强劲
  创新驱动 引擎强劲
   优化环境 激发活力
  优化环境 激发活力
   夯实基础 筑牢支撑
  夯实基础 筑牢支撑
产业引领 项目强区 打造工业强市主平台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
  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
  2月8日,农历正月十一,六安开发区产业引领提升年工作会议召开。作为该区2025年“新春第一会”,此次会议深入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和全省、全市“新春第一会”精神,全面吹响新一轮产业引领、项目强区的“冲锋号”,动员全区上下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以奋力拼搏姿态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扛起大梁。
2024年:以产业攻坚为引领,稳中有进交新卷
  2024年,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该区上下同心同向、同力同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位次向上。在2024年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中,较上年度前进85位、位列第127位;省考较上年度提升4位、居全省第49位。
  结构向优。主导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集聚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47家,全市最多;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达到22家,产值增长40%;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分别突破50亿、百亿;主导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8%,上升11个百分点。
  经济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同比有增、位次有升。GDP增幅5.7%,全市第二;税收收入增长14%,税占比达91.74%,全市第一;经营收入增长9%,总量继续保持全市第一。
  2024年,该区对标对表落实中央、省、市方针政策,目标锁定、方向坚定、步伐笃定,在不确定中把握了确定性,干出了稳健向好、进中提质的奋进局面。
  这一年,园区在“大党建”中领航奋进。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党建深度融入发展、融入服务、融入企业,“大党建”汇聚“大能量”。抓党建。成立企业家联盟、“红映智谷”党建大联盟,创新建立党建联建助企赋能“1+18+X”制度,开展产业链“党建大联盟”行动;全省首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健康之家”挂牌运行,劳动技能竞赛新模式入选全国创新案例。提效能。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持效能建设和月度点评制度,全年评定“效能标兵”33个单位(专班)、4人,发出“效能提醒”10个单位(专班)、17人;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严格推进省委巡视市委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建章立制65项,追责问责155人次,推动干部作风大转变。
  这一年,园区在“大改革”中激流勇进。坚决改、大胆改、持续改,“三项改革”顺利落地,开发区管理体制逐步优化。社会事务平稳划转。13个村社整建制划转金安区,274项社会事务顺利移交,实现了主责主业轻装上阵。大部制改革顺利实施。内设机构由9个精简至7个,大部制、扁平化管理变为现实,实现职能配置优化、协同高效。“管委会+公司”破题起步。深化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实体化运作,先行先试设立招商引资、供应链服务、孵化器运营、产业投资等公司,“小管委、大公司”模式逐步完善。
  这一年,园区在“大发展”中稳中求进。招商引资提质。深化招商体制改革,设立产业基金,实施基金招商、链式招商、以商招商等,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3个,完成任务的110%;直接利用外资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市第一。项目建设提速。实行项目专班制,单周商要素、双周看现场,一批业务骨干脱颖而出,成为企业服务贴心人。全区亿元及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6.4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56.4%;亿芯微电子、弘名科技等项目建成投产,获全市二季度“扩投资增动能赶超发展”效能激励。工业经济提效。实施工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获批助企资金1.43亿元,推进实施技改项目64个,投资增长18.8%。全区“四上”企业、规上企业、高企、“专精特新”企业分别新增71家、22家、35家、21家,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保持了高增长态势,增速连续4个月全市第一;“六安开发区大数据产业园”获批省级称号,全市唯一。
  这一年,园区在“大开放”中高歌猛进。对口合作取得实质进展。争取上海对口合作资金,建设新能源汽车高端零部件测试基地;与合工大共建“工大智谷(六安)”成功挂牌。资金争取再创新高。抢抓政策机遇为发展赋能,共争取上级资金4.96亿元,其中“两新”项目申报数全市第一。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率先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制定助企十条、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惠企措施,深化“园区贷”,全年兑现惠企资金2.38亿元、新增贷款44.29亿元,新引入博士5人;截至2024年底,累计挂牌“博士驿站”7家,6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2025年:以产业提升为引领,以进促稳抢新机
  2025年,该区工作总体思路是:聚焦“增速居前列、总量上台阶”和“三个往前赶”目标,以“产业引领提升年”专项行动为抓手,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实现这些目标,行动是最有力的宣言。该区将以“五个非常”的决心和魄力,开启产业提升新征程:
  以非常之心抓项目提升,优化产业格局。围绕打造千亿园区目标,实施产业引领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产业向新、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吃透比较优势。抢抓产业风口,紧盯电机、车身一体化压铸、储能电池等细分领域,深度融入整车企业供应链,加快打造全市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抢占赛道、前瞻布局,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吃透产业现状。围绕新材料、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进行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延伸,让“当家产业”早日变成支柱产业。吃透支持政策。紧扣政策取向和投资导向,围绕稳增长和补短板,全力谋划一批城市更新改造、产业转型升级、完善产业配套服务、基础设施等项目,加快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发展“实物量”。
  以非常之力抓项目招引,积蓄产业动能。坚持大抓招商。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上,以上率下抓招商、引项目,多走出去获取信息、争取机会,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评比。坚持精准招商。绘制产业图谱,聚焦三大主导产业,定规划、选领域、设基金,深化基金招商、链式招商、以商招商等,夯实产业链条、打造产业生态,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建设+配套完善”的产业生态圈。抓住与上海合作机遇,抓住合六同城化机遇,抓住中部崛起机遇,面向重点区域承接产业转移、产业转型升级和优质资源辐射。坚持专业招商。着力培育一批懂产业、会招商的人才队伍,与市各招商联络处有效联动,注重借助第三方专业力量,用好市场化招商力量和各类人脉资源,形成招商合力。
  以非常之为抓项目建设,构建产业支撑。围绕项目建设做好“三件事”:一是做实项目前期。统筹各方资源提前介入,做好规划选址、土地预审和能评、环评、安评、立项等前期工作,为项目尽早启动创造良好条件,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二是盯住时间节点。健全完善“周六项目日”、专班长现场推进等机制,对所有新建、续建项目倒排工期,应开尽开、能干早干、宜快则快,做到前期项目抓对接、保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保节点,竣工项目抓配套、保投用。三是咬住重点项目。重点推进在库的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投产,加快中石化综合能源站、高铁北站停车场、北片路网等项目建设,全力把项目建设的成效转化为今天的增长、明天的产出和未来的实力。
  以非常之策抓项目培育,厚植产业优势。着力夯实工业发展根基,全力实施“保主体、增主体、强主体”集中行动。保主体。完善包保联系机制,分级分类开展“两外”企业、重点规上工业企业、负增长企业、异动企业等走访帮扶行动,精准施策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融资、用工、市场等方面的难题。增主体。持续加大内部挖潜和培育力度,扩大基本盘。全年计划实施技改项目29个,力争新增规上企业15家以上、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5家、绿色工厂2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家,努力形成更多枝繁叶茂根深的“参天大树”。强主体。持续推进与上海、合肥等高校院所合作平台建设,用好上海、合肥丰富的科创资源,推动更多的研发在上海和合肥、制造在开发区。依托“工大智谷(六安)”、企业孵化器、新能源汽车高端零部件测试基地,试行“企业提-平台挂-高校揭-落地转”的“揭榜挂帅”制度,推动科技项目攻关和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以非常之举抓项目平台,激发产业活力。继续以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发展瓶颈,让“软环境”更软、“硬环境”更硬。抓改革。突出市场化、扁平化管理,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推动平台公司转型发展,推进人事、薪酬、招商、零基预算、人才等事项改革,力争取得更多改革成果,最大限度释放改革效能。促合作。聚焦打造品牌性活动、标志性成果、示范性工程,立足合六同城化发展,瞄准合肥整车企业,推动加快融入合肥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效能。强化寸土寸金意识,严把亩均投入和容积率关口,推动多层厂房建设,加大“腾笼换鸟”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水平,为招引大项目、龙头企业留足发展空间。优环境。学习借鉴沪苏浙经验,持续探索营商环境“定题创新”。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提升办事效率;完善为企服务“一类问题”归集办理机制,及时解决企业诉求;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为企业减负。
  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实干者。新的一年,六安开发区上下将始终牢记国字号、国家级,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秉持干字当头、苦干实干的精神,切实做到同心同向干、专心专业干、从严从实干,不断开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