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宫颈癌:无声的健康威胁与预防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03日    来源:皖西日报

  宫颈癌是我国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我国每年新增子宫颈癌病例已达15万,约占全球发病数量的1/5。然而,与宫颈癌的严峻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众对其的认知往往存在诸多误区和盲点。
  一、宫颈癌认识误区 
  提及宫颈癌,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恐惧与无助。这种情绪部分源于对疾病本质的不了解,以及对其治疗前景的悲观预期。事实上,宫颈癌并非不可战胜的敌人,关键在于早期发现与科学治疗。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女性对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存在误解,导致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误区一:宫颈癌是“老年病”
  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虽然宫颈癌高发年龄为50-55岁,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尤其是那些性生活活跃、有多个性伴侣或早婚早孕的女性。因此,年龄不应成为忽视宫颈癌筛查的理由。
  误区二:只有出现症状才需要检查
  宫颈癌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这使得许多患者直到病情恶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即使没有不适症状,也是至关重要的。
  误区三:接种疫苗就能一劳永逸
  HPV疫苗虽能预防70%-90%的高危型病毒(如二价、四价、九价疫苗覆盖型别不同),但无法清除已感染病毒,也不能替代筛查。因此,疫苗接种应与定期筛查相结合,形成双重保护。
  二、宫颈癌的真相:从病因到症状
  约99%的宫颈癌与高危型HPV(如16、18型)相关,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大多数HPV感染者并不会发展成宫颈癌,但某些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会增加患癌风险。宫颈癌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常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称为CIN,即宫颈上皮内瘤变)开始,最终可能发展成浸润性癌。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为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尽管早期宫颈癌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一些女性可能会出现这些症状。异常阴道出血,包括非经期出血、性交后出血或绝经后出血。阴道分泌物异常,如血性、脓性或有异味的分泌物。下腹部疼痛或不适,尤其是在性生活或排便时加重。其他症状,如尿频、尿急、便秘、体重下降等。
  三、宫颈癌的防治
  面对宫颈癌的威胁,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应积极采取行动,从预防到治疗,全方位守护女性健康。
  1.推广HPV疫苗接种。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第一道防线。二价:覆盖HPV16/18型(70%宫颈癌相关)。四价:覆盖16/18/6/11型(额外预防生殖器疣)。九价:覆盖9种高危型(预防90%宫颈癌)。接种建议:最佳年龄为9-14岁(首次性行为前)。补种人群为26岁以下女性,45岁前仍可获益。 
  2.普及宫颈癌筛查。宫颈癌筛查是早期发现疾病的关键。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如巴氏涂片)和HPV DNA检测。建议所有有性经历的女性,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并根据医生建议制定个性化的筛查计划。
  3.提升公众健康意识。通过媒体宣传、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提高公众对宫颈癌的认知水平,消除误解与恐惧。鼓励女性关注自身健康,积极参与筛查与疫苗接种,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宫颈癌的治疗主要根据临床分期开展适宜的手术、放疗、化疗及姑息疗法,尽可能减少宫颈癌的恶化。早期(IA-IIA期):手术为主,如宫颈锥切术、全子宫切除术+淋巴结清扫。中晚期:同步放化疗(放疗联合铂类化疗),或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新兴疗法: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
  治疗结束后定期随访监测(2年内每3-6个月复查,3-5年每6-12个月复查1次,第6年开始每年复查1次)。随访内容可包括妇科检查、高危型HPV检测、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
  4.关注患者心理健康。宫颈癌患者不仅面临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医疗机构和家庭应提供心理支持。
  总之,宫颈癌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通过加强科普宣传、推广筛查与疫苗接种、优化医疗资源分配等措施,我们可以共同构建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守护每一位女性的生命之花。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 宗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