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HPV感染的预防措施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03日    来源:皖西日报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病毒,全球约80%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感染一次。尽管多数感染可被免疫系统清除,但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可能引发宫颈癌、生殖器疣等疾病。接种HPV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核心手段,但疫苗无法覆盖所有病毒亚型,且对已感染者效果有限。因此,结合其他预防措施对降低感染风险至关重要。
  一、性行为卫生与防护
  规范使用安全套:正确使用避孕套可减少70%的HPV传播风险,但需全程佩戴并注意覆盖所有皮肤接触区域,如外阴和肛周;固定性伴侣与减少高危行为:多个性伴侣或频繁更换性伴侣会显著增加感染概率。建议建立稳定的单一性关系,且双方在建立关系前进行HPV检测,避免交叉感染;肛交、口交等特殊行为可能增加肛门癌、口咽癌风险,而性交后未及时清洁、经期性生活等行为会削弱局部黏膜防御力,需尽量避免;避免过早性行为:青少年生殖道黏膜未发育成熟,过早性行为(<16岁)更易因黏膜损伤导致病毒入侵。
  二、个人卫生与生活习惯
  公共区域防护:HPV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如公共浴池、泳池、马桶等。建议避免直接接触公共设施,使用一次性坐垫或酒精湿巾消毒;私人物品隔离:不与感染者共用毛巾、浴巾、内衣裤等物品,单独清洗并高温消毒(56℃以上水浸泡30分钟);生殖器清洁护理: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破坏菌群平衡。女性月经期需及时更换卫生用品,男性需注意包皮垢清洁。
  营养摄入优化:大型队列研究表明,每日摄入≥300g深绿色蔬菜、200g水果的女性,高危型HPV感染风险降低35%。维生素A、C、E及叶酸可通过抗氧化作用增强宫颈黏膜防御力,建议多食用胡萝卜、柑橘、坚果等食物;戒烟与酒精控制:尼古丁代谢物会抑制宫颈局部免疫反应,吸烟者HPV持续感染风险增加2.5倍。酒精摄入量>20g/天(约2杯红酒)会破坏阴道菌群平衡,建议每日饮酒量不超过10g;睡眠与压力管理:长期熬夜(<6小时/天)可导致CD4+T细胞活性下降40%,使病毒清除能力减弱。每天7-8小时深度睡眠结合冥想、瑜伽等减压活动,能显著提升NK细胞抗病毒功能。
  三、定期筛查与早期干预
  宫颈癌联合筛查:21岁以上或有性生活的女性应每3年进行一次HPV检测+TCT检查,30岁以上建议联合筛查以提高准确性;男性筛查必要性:男性虽不易因HPV患癌,但作为病毒携带者可能传染伴侣。建议有多个性伴侣或生殖器出现疣体时进行检测;病变及时处理:若筛查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可通过激光、冷冻或锥切术阻断癌变进程。
  四、免疫力提升与健康管理
  营养均衡摄入:多补充富含维生素A/C/E、硒元素的食物(如深色蔬菜、坚果、鱼类),增强黏膜和免疫细胞活性。
  规律运动与睡眠:每周5次、每次30分钟的中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促进免疫因子分泌,同时保证7-8小时深度睡眠以修复免疫功能。
  戒除烟酒与压力调节:尼古丁和酒精会抑制淋巴细胞活性,而长期焦虑会升高皮质醇水平,削弱抗病毒能力。
  五、母婴传播阻断与特殊场景防护
  孕期检测与分娩方式选择:HPV阳性孕妇可能通过产道感染胎儿,需加强产检并评估剖宫产必要性;医疗操作防护:妇科检查时确保器械严格消毒,避免因侵入性操作(如人流、宫颈治疗)导致病毒扩散;免疫功能低下者:HIV感染者、器官移植患者等高危人群应每6个月筛查HPV,可使用咪喹莫特等局部免疫调节剂预防病变。
  六、环境防护:切断间接传播链条
  公共场所卫生规范:HPV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10小时以上,使用公共浴池、泳池后需彻底清洁外阴,避免赤足行走。酒店床单、毛巾等需用75%酒精擦拭或高温熨烫处理;个人物品严格消毒:感染者衣物需用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内裤建议每日更换并用沸水煮洗。剃须刀、指甲钳等可能接触皮肤伤口的物品必须专人专用;医疗防护升级:妇科检查时选择一次性窥阴器,侵入性操作(如人流)前需确认医疗机构消毒流程合规。有尖锐湿疣病史者接触新生儿前应进行手部消毒。
  总之,HPV感染的预防需采取综合策略:疫苗提供基础保护,而安全性行为、卫生习惯、定期筛查和免疫力提升构成多层防线。即使感染HPV也不必恐慌,90%的感染者可通过免疫系统在2年内清除病毒。科学认知、主动预防和早期干预是抵御HPV相关疾病的关键。
  【芜湖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湾沚区总院)妇产科 钱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