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察微时融贯中西护肝
皖西日报
作者:刘菲菲
新闻 时间:2025年03月29日 来源:皖西日报
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化工厂”与“解毒中心”的重要角色。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改变,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病率逐年攀升。脂肪肝患病率已达29.2%,病毒性肝炎患者超1亿人,肝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四位。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掌握肝脏疾病的早期识别与中西医结合的防治策略,已成为现代人必修的健康课题。 一、明察秋毫:肝脏的求救信号 1.肝脏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强大的代偿能力,当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进入疾病中晚期。但机体仍会通过细微变化发出预警:晨起口苦伴持续性倦怠,可能提示胆汁代谢异常;右侧肋缘下间歇性闷胀感,常与肝包膜张力变化有关;皮肤上突然出现的蜘蛛痣,其中心红点直径超过3毫米需提高警惕。 2.中医舌诊为早期肝病筛查提供独特视角。肝郁气滞者舌边多见齿痕,肝血不足者舌体偏薄,肝胆湿热则舌苔黄腻。 3.高危人群应重点关注:长期饮酒者,男性日均酒精量≥40g女性≥20g,代谢综合征患者、有肝病家族史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这类人群建议每6个月进行系统检查。 二、中西合璧:构建肝病防控体系 1.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形成立体化筛查网络:肝脏弹性成像可无创评估纤维化程度,瞬时弹性成像值≥7.4kPa提示显著肝纤维化;甲胎蛋白异质体检测使肝癌早期诊断准确率提升至85%以上;新型生物标志物对肝硬化诊断敏感性达91%。 2.中医“治未病”理念在肝病预防中独具优势。子时(23:00-1:00)肝经当令,保证此时段深度睡眠可提升肝脏解毒效率。春季阳气升发,顺应天时进行疏肝理气调理事半功倍。情志调摄方面,怒伤肝的现代诠释是:持续应激状态会导致糖皮质激素水平异常,加速肝细胞凋亡。 3.中西医协同治疗模式在临床实践中成效显著。抗病毒治疗联合中药扶正祛邪,可使乙肝DNA转阴率提高12%;肝硬化患者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活血化瘀中药,门静脉压力下降幅度较单纯西药组多15%。但需注意,中药应用必须遵循辨证施治原则,如茵陈蒿汤适用于湿热黄疸,而一贯煎则针对肝肾阴虚证型。 三、养肝之道:融入生活的护肝智慧 1.饮食调理需遵循三色原则:绿色食物(如西兰花)富含硫代葡萄糖苷,可增强解毒酶活性;黑色食材(黑木耳)所含真菌多糖能改善肝脏微循环;红色食物(西红柿)的番茄红素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推荐护肝茶饮:枸杞菊花茶(枸杞10g+菊花6g)适合阴虚体质,茵陈大枣茶(茵陈15g+大枣3枚)利于湿热体质。 2.运动养生要把握适度原则。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式通过牵拉肝经改善气血运行,每日练习3遍可有效缓解肝区不适。有氧运动强度应控制在靶心率(170-年龄)范围内,每周累计150分钟。需注意,过度运动引发的氧化应激反而会损伤肝细胞。 3.情志管理:一是情绪疏导,当遇到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可通过倾诉、写日记、或寻求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疏导,避免情绪压抑;二是心理调节,学会自我调节,如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体育锻炼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三是培养乐观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思虑和焦虑,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减少负面情绪;四是顺应四时,中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春季是养肝的重要季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同时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肝脏自我修复和气血调畅。 在这个肝病年轻化的时代,守护肝脏健康需要建立“早筛查、早干预、持续管理”的三级防御体系。建议25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肝脏彩超与肝功能检查,40岁以上增加肝纤维化扫描。当发现转氨酶轻度升高(ALT40-80U/L)时,不要急于药物干预,应先排查肥胖、饮酒、药物等因素,通过生活方式调整2-3个月后再评估。记住,肝脏的修复能力超乎想象,科学养护能让这个沉默的器官永葆生机。 (六安市中医院 刘菲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