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胰岛素抵抗:为何吃得多反而容易饿?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3月29日    来源:皖西日报

  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改变使胰岛素抵抗愈发普遍。胰岛素由胰腺分泌,对调节血糖、促进细胞利用葡萄糖至关重要。发生胰岛素抵抗时,身体对胰岛素反应减弱,扰乱糖代谢并引发系列健康问题。令人困惑的是,很多患者吃得多却易饿。本文探究该现象原因,解读糖代谢异常早期信号,助大家认识胰岛素抵抗。
  一、胰岛素抵抗的基本概念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正常情况下,胰岛素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促进细胞内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将葡萄糖转运至细胞内,进而转化为能量供机体使用。然而,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即使胰岛素分泌正常或升高,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也会减弱,导致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高糖、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等)、肥胖、压力、某些药物的使用等。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会逐渐下降。
  二、为何吃得多反而容易饿?
  胰岛素抵抗患者易饥饿的机制可归结为三点:1.血糖异常波动,胰岛素抵抗使细胞对血糖摄取效率下降,导致持续高血糖。异常升高的血糖既刺激下丘脑食欲中枢引发饥饿感,又因细胞实际能量供应不足形成能量假性匮乏状态,双重驱动进食欲望;2.胰岛素代偿失调,β细胞过量分泌胰岛素形成高胰岛素血症,这种代偿反应反而抑制脂肪分解代谢,使机体无法有效调用储存能量。同时高胰岛素环境会加速血糖骤降,产生补偿性饥饿信号;3.饮食恶性循环:患者倾向选择高GI食物快速缓解饥饿,但这类饮食引发剧烈血糖波动,进一步损害胰岛素敏感性,形成进食→血糖失控→更强烈饥饿感→再进食的病理循环,伴随热量堆积和代谢恶化。这三个机制相互交织,共同导致患者出现高摄入量与持续性饥饿并存的代谢紊乱状态。
  三、糖代谢异常的早期信号
  糖代谢异常是胰岛素抵抗常见后果,不干预可能发展成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胰岛素抵抗致血糖升高,即便无症状也可能异常,建议定期检测。
  多尿、口渴:高血糖使血液浓度高、血容量不足,刺激神经中枢引发口渴;还会造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表现为排尿频繁、尿量增多,可能夜尿多次。疲乏、体重变化:葡萄糖利用障碍致能量供应不足,患者常感疲乏。身体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供能会使体重减轻,但部分患者因食欲亢进体重增加,长期来看,体重减轻较常见。皮肤问题:可引发黑棘皮病、痤疮等,黑棘皮病多见于颈部、腋窝等皮肤褶皱处,可能与激素水平异常有关。血脂异常: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关联密切,可能因交感神经兴奋、肾脏对钠重吸收增加等导致,长期高血压会加重心脏负担、损伤血管。
  四、如何预防和应对胰岛素抵抗
  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和水果的比例。控制每餐的食量,避免暴饮暴食,实行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此外,结合力量训练也有助于增强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控制体重: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计划,逐步减轻体重,尤其是减少腹部脂肪堆积,对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具有重要意义;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对于存在胰岛素抵抗风险的人群(如家族中有糖尿病病史、肥胖者等),建议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高血糖问题。
  胰岛素抵抗是一个日益普遍的健康问题,它不仅会导致糖代谢异常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还可能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通过了解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和糖代谢异常的早期信号,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让我们从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控制体重等方面入手,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
           (淮北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