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岁月留痕·百花园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农民画家”和他的墙体画

程度厚 文/图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03日    来源:皖西日报


  被当地人称为“农民画家”的陈福道,虽年逾七旬,但耳不聋、眼不花、身体矍铄、老当益壮。他几十年如一日,用墙绘艺术融合乡土元素,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一幅幅和美乡村图景——贴近生活、贴近农村、贴近农民,深受村民喜爱。
  四十多年前,陈福道初中毕业,留在生养他的叶集区姚李镇曾墩村。白天,他扛着锄头在田埂间劳作,夜晚,煤油灯下总摆着他用废报纸裁成的画纸。村里的老辈人笑他“不务正业”,他却把麦浪翻滚的金黄、荷塘摇曳的粉白、炊烟升起的朦胧,都悄悄收进了画里。这个整日与泥土打交道的后生,心里藏着对家乡那片热土的钟情,装着农村那片天地的绚丽。
  随着岁月流逝,村里的年轻人陆续离开,曾经热闹的村落渐渐冷清。陈福道却固执地守着老屋,守着他画了一辈子的村庄。清晨,他踩着露水去画沾着晨霜的菜畦;黄昏,他蹲在石桥边捕捉夕阳给河面镀上的金边。老井、歪脖子树,在他的画里都有独特的故事。他总说:“这些老物件啊,就像村子的魂,我得把它们都留下来。”
  前些年,经过天长日久苦练,终于勾勒一幅展示《春夏秋冬》四季画图。画里,春有桃花灼灼,夏有莲叶田田,秋有稻谷飘香,冬有白雪皑皑,每一幅都凝结着他对家乡这片土地的情愫。村民们围在画前,看着画中熟悉的场景,回忆起儿时在田野里捉蜻蜓嬉戏的时光,个个伸出大拇指夸个不停口。
  陈福道的作品分别参加“书画进市展”、“书画进区展”等,姚李综合文化站书画室里有多幅作品常年展览。“我的画只属于家乡这片土地。”陈福道常说。节假日,他教村里的孩子们画画,教他们用画笔记录下家乡的美。孩子们跟着他穿梭在田野间,学着用色彩描绘云朵、田野、庄稼,用线条勾勒阡陌纵横,对孩子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乡村一名编外的“美术老师”。
  每当夕阳西下,陈福道又坐在了老槐树下,手里拿着画笔,沉思冥想。一阵微风拂过,他的乡村情,早已融入笔尖,化作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诉说着对土地最炽热的爱,也守护着一个村庄的灵魂与记忆。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他用目光审视家乡每个角落,他用脚步丈量村庄的每一寸土地。几十年来,他远赴河南、淮南市、霍邱县,近到叶集区、姚李镇漫山红村等十几个美丽乡村,用手中的画笔勾勒出乡村《村规民约》《邻里和睦》《法治引领,依法治村》《五讲四美》等一幅幅让群众耳目一新、引人注目的宣传墙绘,记录着乡村和美,民风淳朴的崭新风貌和乡村美景。
  “因为我是农民,我画的就是我每天看到的、经历的生活。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在我心里。”他的话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乡土艺术的真谛。艺术源于生活,只有真正热爱生活、扎根生活的人,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画技逐渐成熟,每幅作品中,也融进自己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他的绘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年轻时,他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忙着种地、养家,只能在农闲时拿起画笔。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他就自己摸索。几十年来,他总结出要想把画画好靠“四勤”:眼勤,留心多观察事物;腿勤,多走动到野外去;嘴勤,多拜访老师指点;脑勤,多动脑发挥想象力。
  如今,姚李镇浓厚的文化氛围孕育出一批像王和文、叶超凡、杨道群等书画爱好者,他们用画笔为乡村留下了珍贵的影像,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乡村的美丽与生机。他们就像一个个播种者,在乡村的土地上播撒着艺术的种子,让乡村这块沃土上绽放出绚烂的艺术之花。在他们的画笔下,乡村美景被定格成一首首永不褪色的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