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岁月留痕·百花园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父辈的马灯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03日    来源:皖西日报

  李霞

  进入七月,暴雨说来就来。天光骤暗的午后,磅礴大雨裹挟着狂风砸向屋顶的瓦砾,不一会儿,屋檐处的雨水变成了透明的水帘,哗哗地砸在青石上,溅起朵朵水花,恍惚间,童年的记忆也随之翻涌。
  小时候,每逢这样的雨天,生产队的大喇叭总会响起队长大声的呼喊:“所有党员,每人多带麻袋、化肥袋,立刻去防汛!”身为党员的父亲听到广播后,立即和母亲翻找出家里所有空置的麻袋、化肥袋扎成捆。随后,他披上蓑衣,熟练地系紧绳结,再提上马灯,一头扎进雨幕,坚定地朝集合点走去。
  刹那间,雷闪电鸣,狂风呼啸着席卷而来,雨势愈发凶猛,屋檐下的雨水瞬间汇聚成雨帘哗啦啦砸在屋檐下的地面上,溅起的水花几乎要扑到我脸上。我缩在门槛边,眼睁睁看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白茫茫的雨雾中。
  又一阵雷声滚过,震得窗户发颤。我盯着雨帘发呆,却总觉得能听见父亲系蓑衣时绳子摩擦的沙沙声,想象着父亲在雨中扛泥袋的身影,那盏马灯的光在风中晃晃悠悠,像照亮整个世界的火种。多年后,我才懂得,那夏夜的风雨,浇不灭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比惊雷更震撼的,是父亲在雨雾中坚守的信念;那盏微光虽弱,却足以劈开黑暗,照亮他走向责任的征程。
  父亲是生产队仓库保管员,吃过晚饭,他总是准时提起马灯,向生产队粮仓走去。他先要沿着仓库四周仔细检查墙根的每一处角落,遇到可疑的响动,把马灯举得高高的,仔细查看,巡逻一圈后,才走进仓库。他时而蹲身检查粮袋,时而起身巡视屋顶。那盏马灯的光,照亮了仓库的角落,也照亮了父亲守护集体财产的赤诚之心。这不仅是我童年最暖的珍藏,也是信仰最初的模样。
  农忙时,村里的党员会议总在晚饭后召开。我常蹲在窗根下,透过竹篾缝隙张望:摇曳的煤油灯下,十几位党员围坐长桌,队长用豁口搪瓷缸敲着桌面:“今年雨水大,得提前加固河堤。”父亲翻开磨破边的本子认真记录,墙上晃动的身影里,他的后背挺得那么直。那一刻,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在我心底升腾——这是我的父亲,是我心中最了不起的党员父亲。
  那年洪水来得凶猛,浑浊的河水咆哮着漫过堤岸。深夜的广播声刺破雨幕震醒了全村的人:“全体党员紧急集合!”父亲起身抓起蓑衣就往外冲,母亲追喊“当心水大。”他回头咧嘴一笑:“没事,全村党员都在,人多力量大!”很快融进雨幕。我趴在窗口,看一盏盏马灯从村里各处亮起,像星辰朝大队部汇聚。后来听母亲说,那个雨夜河堤险象环生,父亲和党员们跳进齐腰浊水,用血肉之躯筑成人墙。雨水裹着泥沙冲过来,他们攥紧沙袋喊哑了嗓子也不退半步。天蒙蒙亮时,他们浑身泥浆,却仍强撑着帮村民转移物资。
  后来,淮河得到有效治理,堤坝逐年加固,再大的雨也没让河水漫过堤岸。但每个暴雨天,我仍能看见父亲和他的党员兄弟们扛着铁锹冲进雨幕的身影。信仰不是遥不可及的光,而是普通人在泥泞中坚守的身影,是危难时冲在最前的无声约定。
  如今,当年斑驳的生产队仓库,已变成窗明几净的村部党群服务中心。院中的红旗迎风飘扬,墙上的党旗崭新如朝阳。让我欣慰的是,儿子如今也成为一名党员。看着他佩戴党徽的模样,我仿佛看见当年父亲挺直的脊梁。精神的传承,早已在血脉中延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