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岁月留痕·百花园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在康庄的时光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03日    来源:皖西日报

  李太芳

  在时间的长河里溯流而上,游过冬夏,游过春秋。抬脚上岸,还没顾上喘口气,双脚就踏进了五十年前的工作组驻地:左王公社、李岗大队、康庄生产队鲁队长家。
  鲁队长家的鲁大娘热情贤惠,屋子收拾得干净敞亮,就让我和郭玉珍住在了她家。其他几位工作组成员,住在另一处不远的地方。当时,说是进行路线教育,其实二十来岁的我们,正是需要别人教育的年龄,啥也不懂,能教育谁呀!好在我们运气好,碰到了王多才这样的几位好领导,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从农民朴素的情怀中,还真学到不少东西。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句话用在王多才主任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他这个四十多岁的公社办公室主任,担任我们工作组组长,担子似乎重了许多。那时的社会形势,还处于晃晃荡荡的状态,像大病初愈,还没恢复健康的人,头脑还不太清醒。上面政策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让人琢磨不透,组长时常忧愁得长吁短叹,夜不能寐。几天前,刚布置我和玉珍等六人去生产队开会,宣传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政策:不准上街卖东西;不准“兴”菜园;不准养猪养羊;甚至连养鸡鸭也要限制数量。为的是集中精力,人们全心全意投入生产队劳动。可是还没宣传完,王组长就让我们停下来。说听了半夜收音机,觉得政策可能有变化。观察一段再说吧。说完就低下头,又在思索什么。
  王主任说:“养鸡养鸭都受限制,农民买油买盐靠啥呀?”他要我们谈谈感受。我们大都来自农村,当然感同身受。于是,以后只讲发展生产,搞好生活,再不提“割尾巴”的事。这期间还为康庄队兴修了一条机耕路,让“康庄”最先走上“大道”。接着又替他们买了一部打米机,建一个米机厂,让人们摆脱碓舂手磨的艰难,一心一意搞生产。
  尝到了生活的甜头,群众的积极性更高了。为了利用一切土地,多收一些粮食,年三十那天,我们还带领群众,到城东湖种小麦。北风呼呼,雪花飘飘,天地间雾蒙蒙一片。人们左臂挎着筐里的麦种,右手抓过麦粒,随着步伐,一步一撒。与其说干活,不如说在舞蹈。冷风卷着麦种和雪花,漫天狂舞,肆意挥洒,飘在半空中,落在地垄上,也掉进人们喜悦的心坎里。天道酬勤!真心对待土地,土地一定回报硕果,第二年午季,小麦果然获得了大丰收。这丰收的喜悦,给困难时灰暗的日子,又增加了一抹亮色。
  虽然生活艰苦,工作繁重,但是有领导扛着,即使天塌下来,也砸不着我们“小个子”。
  和鲁大娘闹着玩,便是司空见惯的事,就像女儿在母亲面前,撒娇似的自然。大娘没有女儿,一个儿子刚娶亲,新娘子很漂亮,但是腼腆。新娘子像她婆婆一样,热情厚道,说话张嘴就笑。有一次,她男人在东湖里捕到两只野鸭子,婆媳俩忙乎半天,居然给玉珍我俩留了一碗鸭肉。那可是一年到头难尝荤腥的年代啊!闻着那个香啊,馋得我们直咽唾沫,但嘴上还讲着谢绝的话。推来推去拒不过,才忸扭怩怩接过来,我看玉珍笑,玉珍看我笑,在大娘催促下,才不好意思地吃完了。
  夏夜里,月光灿烂,夜色如水,月光将树影画在地上,绘在院墙上,形成一幅幅精致的图画。鲁大娘爱在凉床上乘凉,要是鲁队长不在家,大娘就喊我和玉珍聊天,还时常拿西瓜给我俩吃。
  月亮不紧不慢地走着。大概嫌墙上的图画陈旧了,又将我们三人的近影画在了墙上,像坐船闲游的情态。玉珍指给我看,我惊喜地大笑,但似乎还缺点什么。玉珍抓过大锹当船桨,双手握着斜放的锹把,身子一前一后晃动着,作划船状。我也配合着,晃动着身子,像在微波上荡漾的姿势。鲁大娘见状,会意似的一笑,也摇晃着身子,配合我们。我们一边晃一边笑,笑声洒满了院子。还引来一群萤火虫,争先恐后地看热闹。
  鲁队长进门说:“半夜了,还不睡啊?明天一早还要出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