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男性50岁后前列腺增生的防治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09日    来源:皖西日报

  60岁的王先生最近半年饱受困扰:每晚起夜3-4次,排尿费力,尿流变细。起初他以为只是 “年纪大了”,直到上次单位安排体检,发现前列腺体积增大,才被确诊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事实上,王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数据显示,81岁以上男性中,83%患有前列腺增生,而50岁以上男性患病率已超50%。这一“中老年男性标配”疾病,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尿潴留、膀胱结石甚至肾功能损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科学守护男性的“生命腺”。
年龄增长带来的“烦恼”
  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性腺器官,外形如同一个倒置的栗子,位于膀胱下方出口处,围绕着尿道上端。形象地说,膀胱与前列腺的位置关系犹如一个倒置的葫芦,膀胱是葫芦下面的“大肚儿”,前列腺则是上面的“小肚儿”,而葫芦的“柄儿”就是从前列腺中间穿过的尿道。随着年龄增长,在睾丸分泌激素的持续刺激下,前列腺组织会逐渐增生并挤压尿道,引发如下两类典型症状:
  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尤其是夜尿增多)、尿急、急迫性尿失禁。
  尿路梗阻症状:排尿等待、尿流变细、排尿费力、尿后滴沥。
  临床数据显示,60-69岁男性中约60%有中重度症状,70岁以上比例更高。若不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急性尿潴留(70-79岁男性5年内发生率10%),甚至影响肾脏功能。
把“增生”误当“衰老常态”
  许多患者像王先生一样,早期认为“夜尿多是正常衰老”,延误就医。事实上,前列腺增生的诊断并不复杂,通常包括:
  症状评估:通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问卷,评估排尿困扰程度。
  直肠指检:医生通过触诊初步判断前列腺大小及质地。
  超声检查:测量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排除结石或肿瘤。
  PSA检测:辅助筛查前列腺癌(需注意,前列腺增生也可能导致PSA轻度升高)。
  提醒:若出现血尿、反复尿路感染或肾功能异常,需警惕并发症,尽早就医。
从药物到手术,如何选择
  根据病情轻重,治疗分为观察等待、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三种策略:
  观察等待:是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方式,其主要内容包括患者教育、生活方式指导、定期监测等,并非完全不进行干预。特别是如果生活质量尚未受到明显影响的,一般观察等待开始后第6个月可进行第一次监测,以后每年进行1次。
  药物治疗:对症+对因双管齐下。
  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快速缓解排尿困难,但无法缩小前列腺。
  5α还原酶抑制剂(如非那雄胺):长期服用可缩小前列腺体积,降低手术风险,但需坚持3-6个月才显效。
  中成药(如夏荔芪胶囊):研究显示,该药可改善尿流率,保护膀胱功能,尤其适合轻中度患者。
  注意:切勿症状好转就擅自停药!前列腺增生是慢性进展性疾病,需遵医嘱长期管理。
  手术治疗:解除梗阻的“终极手段”。对于药物无效、反复尿潴留或合并膀胱结石的患者,可考虑: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黄金标准,通过尿道切除增生组织,创伤小、恢复快。
  激光手术(如PVP):出血更少,适合高龄或凝血功能差的患者。
养成六大生活习惯,远离排尿困扰
  尽管年龄和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但调整生活方式可显著延缓疾病进展:
  戒烟限酒:酒精和尼古丁刺激前列腺充血,加重炎症。
  避免久坐:每2小时起身活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
  不憋尿:憋尿易导致细菌逆行感染,损伤膀胱功能。
  饮食清淡:少辣、少油腻,多吃西红柿、苹果等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
  规律性生活:纵欲或禁欲均不利于前列腺健康。
  定期体检:50岁以上男性建议每年检查前列腺超声和PSA。
早发现、早干预,守护男性健康
  前列腺增生虽不是癌症,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正如王先生的故事提醒我们,夜尿增多、排尿费力不是“老了就该忍”,而是身体发出的警报。通过“科学治疗+健康生活”,完全能够控制症状,避免并发症。
  记住:50岁后,男性的“生命腺”需要更多关注。定期检查、及时就医,才能让晚年生活更轻松、更有尊严!
      (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 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