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胃炎急发!中医饮食三妙法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09日    来源:皖西日报

  急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急性炎症,常因饮食不当(暴饮暴食、生冷刺激)、外感寒湿或情绪波动诱发。其典型症状包括胃脘灼痛、恶心呕吐等,严重时甚至伴随发热、脱水。
  现代医学多采用抑酸、抗感染治疗,但中医更注重“标本兼治”,通过分阶段饮食调理恢复脾胃功能,防止病情迁延为慢性胃炎。中医认为,急性胃炎的核心病机是“脾胃失调”或“外邪犯胃”,如寒湿、湿热、食滞等病理因素阻滞中焦,导致气机不畅。因此,治疗需根据证型选择针对性食疗方案,兼顾清养、健脾、固本三个阶段,既能缓解急性症状,又能从根源改善体质,减少复发风险。
  第一步:急性发作期——清养脾胃,缓解症状饮食原则:发病初期(24-48小时)胃肠黏膜充血水肿,消化功能极弱。此时应以流质食物为主,如小米粥、米汤等,温度以40℃左右为宜,避免刺激胃黏膜。每餐进食量控制在50-100毫升,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间隔2-3小时进食一次,避免过饱。若呕吐剧烈,可暂禁食4-6小时,待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饮食。辨证施膳方案。①寒湿犯胃型:表现为胃痛遇冷加重、呕吐清水。可用生姜红糖饮(生姜15克切片煮沸,加红糖温服)散寒止呕;藿香粥(藿香10克煎汁,与粳米煮粥)芳香化湿。②湿热蕴结型:症见口苦、腹泻臭秽。推荐马齿苋绿豆汤(马齿苋30克+绿豆50克煮汤)清热解毒;薏苡仁粥(薏苡仁50克+粳米100克)利湿健脾。③食滞肠胃型:腹胀嗳气、大便酸腐。山楂麦芽粥(山楂15克+麦芽30克煎汁煮粥)可消食导滞;莱菔子粥(莱菔子10克研末加入粥中)则能行气降逆。禁忌与注意事项:忌食生冷(冰品)、辛辣(辣椒、酒)、油腻(肥肉、油炸食品)及高蛋白食物(牛奶、肉类),以免加重胃肠负担。若腹泻严重,可饮用淡盐水或糖盐水预防脱水。
  第二步:缓解期——逐步过渡,健脾和胃饮食调整:症状减轻后(发病3-5天),可从流质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烂面条、蒸蛋羹、山药糊等,逐步增加营养摄入。此时需加强健脾食材,如白扁豆、茯苓、莲子等煮粥,促进胃黏膜修复。不同证型具体调整如下:①脾胃虚弱型:疲倦乏力、食欲不振者,推荐山药莲子粥(山药30克+莲子15克+粳米60克)补气健脾;芡实茯苓羹(芡实、茯苓各10克打粉煮糊)固护脾胃。②湿浊中阻型:舌苔厚腻、脘闷者,可选红豆薏米粥利湿,或砂仁陈皮茶(砂仁3克+陈皮5克泡水)理气化浊。日常生活中,可每日顺时针揉腹10分钟,重点按摩中脘穴(脐上4寸)、足三里(膝盖下3寸),可促进胃肠蠕动。同时注意腹部保暖,避免情绪焦虑,以免肝气犯胃加重症状。
  第三步:恢复期——巩固调理,预防复发,遵循饮食渐进原则:病愈后1周内仍以软食为主,如馒头、蒸南瓜、清蒸鱼等,避免粗纤维蔬菜(芹菜、竹笋)和坚硬食物。2周内严格忌口辛辣、酒精、咖啡等刺激性食物。推荐药膳:①四神汤:茯苓、山药、莲子、芡实各15克煮汤,健脾祛湿,适合长期调理。②焦三仙茶: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10克煎水,助消化、防积滞,尤其适用于儿童及食积人群。
  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在急性胃炎的恢复过程中,患者常因急于求成而陷入误区。误区一:盲目进补。部分患者认为大病后需“补虚”,急于服用人参、阿胶等滋腻之品,此类补品反而会阻碍脾胃运化,加重腹胀、食欲不振等问题。误区二:过早恢复正常饮食。胃肠黏膜修复需2-4周,若症状稍缓解就摄入油腻、煎炸食物,极易诱发炎症反复,甚至发展为慢性胃炎。特殊人群需格外注意:儿童及老年人胃肠功能较弱,饮食需严格控量、少食多餐,必要时咨询中医调整食谱,如将药膳药材减半。合并糖尿病患者需兼顾血糖控制,减少大米粥等高升糖食物,可替换为山药粥、蒸南瓜等低升糖食材,避免血糖波动。
  此外,恢复期应持续忌口辛辣、酒精、咖啡2周以上,若出现腹痛加重或持续腹泻,需及时就医排查其他病变。急性胃炎虽起病急骤,但通过中医分阶段饮食调理,多数患者可在1-2周内康复。脾胃为后天之本,养护需持之以恒,避免“好了伤疤忘了疼”。遵循中医“治未病”理念,从饮食细节入手,方能筑牢胃肠健康防线,远离疾病困扰。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 朱晓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