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痔疮的成因、症状与防治策略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09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肛肠科门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人九痔”。虽有些夸张,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痔疮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肛肠疾病。很多人谈“痔”色变,甚至因尴尬而羞于就医,导致病情延误。其实,只要正确认识痔疮,就能科学应对。接下来,让我们从医学角度解析痔疮的成因、症状及防治方法。
  一、发病机制:静脉丛的“不堪重负”
  人体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分布着丰富的静脉丛,这些静脉丛保持着良好的弹性和功能,维持着直肠和肛管区域的血液循环。然而,当某些因素打破这种平衡,静脉丛就会出现病理性扩张、屈曲,进而形成柔软的静脉团,这就是痔疮。导致静脉丛“不堪重负”的原因很多。
  不良排便习惯:久蹲厕所,排便时间延长,致使肛门直肠静脉回流受阻,压力升高。
  饮食因素:长期嗜食辛辣、饮酒,刺激直肠黏膜和肛门皮肤,使痔静脉充血扩张。此外,膳食纤维摄入少,易便秘,增加腹压,压迫直肠静脉。
  久坐久站: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影响血液循环,盆腔内血流缓慢,腹内脏器充血,痔静脉过度充盈、曲张。
  妊娠与分娩:孕期子宫增大压迫静脉,阻碍血液回流,激素变化使血管扩张,加上分娩时用力,都加大了孕妇患痔疮的风险。
  二、分类与临床表现
  痔疮主要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症状表现各有特点。
  内痔:位于齿状线以上,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仅在排便时可能出现无痛性便血,血液鲜红,多在便后点滴而下,或呈喷射状出血,一般可自行停止。随着病情发展,内痔会逐渐增大,排便时可能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咳嗽、行走时也会脱出,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外痔:位于齿线以下,由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外痔尤其是在发生血栓或炎症时,疼痛较为剧烈,可自觉肛门有肿物、不适、瘙痒之感。
  混合痔:混合痔是内痔和外痔相互融合形成,兼具内痔和外痔的症状,既有便血、脱出,又有疼痛坠胀等不适,严重时可导致嵌顿,引起剧烈疼痛和组织坏死,需要及时处理。
  三、科学防治:从生活习惯到专业治疗
  预防胜于治疗,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降低痔疮患病风险。
  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玩手机、看报等分心行为,尽量缩短排便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减少对肛门直肠的刺激,有便意时及时排便,不憋便。便秘者可晨起空腹饮用温水,或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恢复。
  调节饮食结构: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至关重要,注意多喝水,每天至少饮用1500-2000毫升的水,保持肠道湿润,防止便秘。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能使大便松软,易于排出。同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容易引起直肠肛门血管充血,加重痔疮症状。
  运动与姿势管理:避免久坐久站,每工作或学习1-2小时,应起身活动10-15分钟;坚持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瑜伽、游泳、散步、慢跑、提肛运动等,不仅有助于增强体质,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肛门局部的功能。此外,孕妇在孕期要特别注意适当活动,预防痔疮,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保持肛周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避免使用粗糙纸巾;女性经期勤换卫生巾,防止局部潮湿感染。
  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的痔疮患者。此外,还可以采用温水坐浴的方法,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能有效缓解疼痛、肿胀等症状;配合使用痔疮膏或痔疮栓等药物,也有助于减轻症状、促进痔核缩小。
  当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痔疮症状严重,如内痔经常脱出且不能回纳、便血严重导致贫血、外痔疼痛剧烈等情况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外剥内扎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橡皮圈套扎术等。手术治疗可以直接切除或处理病变的痔组织,迅速缓解症状。
  痔疮虽然常见且令人困扰,但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它,了解其发病机制、症状表现,掌握科学的治疗和预防方法,就能够有效应对。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便血、肛门肿物、疼痛等痔疮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切勿因羞涩而延误病情。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肛肠健康,远离痔疮的烦恼。
       (六安市人民医院 夏小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