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科学管理慢病 守护健康晚年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4日    来源:皖西日报

  2025年2月,六安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收治了一位68岁张大爷,他退休前是中学教师,既往有高血压10年(未规律服药),2型糖尿病、吸烟史30年,在家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3小时,晕倒后被紧急送医。通过CT检查发现,左脑大面积梗死灶,血压和血糖长期失控,已引发脑栓赛及早期肾损伤。这次经历让张大爷深刻认识到:“慢性病不是‘小毛病’,科学管理才能避免严重后果。”
  张大爷的情况并非个例。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中,75%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这些疾病严重影响老人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帮助老人科学管理慢性病,需要个体、家庭、社区与医疗机构协同努力。
  一、老年慢性病的三大特点
  (一)患病率高,多病缠身。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慢性病发病率显著上升。数据显示,75%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超4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像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合并骨关节炎等。这种“多病共存”增加了治疗复杂性,让病情管理更困难,还可能引发药物相互作用,加重老人健康负担。
  (二)病情隐匿,易发并发症。老年人慢性病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高血压可能只是头晕、乏力,而非剧烈头痛,但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甚至脑出血;糖尿病早期可能没明显症状,但长期高血糖会悄悄损害视网膜、肾脏等重要器官。数据显示,约30%的慢性病并发症在无症状情况下悄然发生,这种隐匿性让慢性病早期发现和干预极为重要。
  (三)治疗周期长,需终身管理。慢性病无法彻底治愈,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进行药物管理和生活方式调整。以糖尿病为例,患者要终身控制饮食、监测血糖、定期运动,不然可能引发失明、截肢等严重后果。老年医学科入住的患者每天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按时服药。这种长期管理虽繁琐,却是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的关键。
  二、老年慢性病科学管理策略
  (一)精准监测。老年人应学会用血压计、血糖仪等家用医疗设备,每天早晚测血压、血糖,并记录数据供医生参考。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体检,项目包括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等,以便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问题。据统计,定期体检能提前发现约40%的慢性病隐患。
  (二)合理用药。要严格遵医嘱用药,按时服用,不能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部分患者出院回家后,自行减少降糖药剂量,导致血糖飙升,又住院治疗。遵循医嘱用药才能有效控制病情。要减少多重用药,老年人常需服多种药物,易导致药物相互作用。老年医学科通过“STOPP/START”原则优化用药,停用非必要药物,降低药物相互作用风险。有研究表明,采用该原则可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约25%。
  (三)健康生活。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饮食原则,每天摄入1个鸡蛋、1杯牛奶、2两瘦肉,补充钙和蛋白质。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每周5天、每次30分钟,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数据显示,坚持规律运动的老人,慢性病控制效果提升约30%。大部分患者在戒烟限酒半年后,身体状况明显好转,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
  三、构建老年慢性病管理的社会支持体系
  (一)家庭陪护。家人可帮老人设置手机提醒,陪同复诊,避免漏服或误服药物。慢性病易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人要多倾听、多鼓励,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家人可以陪伴患者一起参加社区健康讲座,学习慢性病管理知识,帮助老人更好管理疾病。
  (二)社区照护。社区通过智慧平台记录老人血压、血糖等数据,家属和医生可实时查看,及时调整管理方案。老人可加入社区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小组,与病友分享控病经验,互相鼓励。
  (三)医院救护。从身体功能、认知心理、社会支持等多维度评估老人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接受老年综合评估的老人,治疗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显著提高。医疗机构整合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等资源,兼顾疾病治疗与功能维护。
  慢性病管理不只是治病,而是通过科学监测、规范用药、生活方式调整及社会支持,实现“带病长寿、尊严生活”。相信未来,医疗技术进步和健康管理理念普及,更多老人将远离疾病困扰,拥抱健康幸福晚年。
    (六安市人民医院 张茂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