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术后的护理要点
皖西日报
作者:王琴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4日 来源:皖西日报
髋关节手术作为髋关节骨折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恢复关节功能的关键手段,术后护理尤为重要。科学且全面的护理,能极大程度地帮助患者康复 1.伤口护理:严防感染保愈合 密切观察伤口:患者及家属要时刻关注伤口周围皮肤,观察是否有红肿、发热现象,伤口有无异常分泌物。要是伤口疼痛,同时还伴有发热症状,这极有可能是伤口感染的信号,必须马上向医生反馈,以便及时处理。 维持清洁干爽:术后伤口覆盖的敷料,是抵御外界病菌的首道防线,务必确保其始终清洁,绝不能沾水。一旦发现敷料出现渗血、渗液,要即刻告知医护人员,及时更换敷料,防止细菌乘虚而入引发感染。 2.体位护理:正确姿势促恢复 掌握卧床姿势:术后回到病房,患者需保持平卧位。此时,在患肢下方垫上薄软枕是个好办法,它能让髋关节处于轻度屈曲状态,促进静脉回流,有效减轻肿胀。不过,枕头高度要把握好,过高会使髋关节过度屈曲,反而不利于恢复。 规避危险动作:卧床期间,侧卧位时两腿之间夹软垫或使用支具,能稳稳地将患肢维持在外展中立位,降低脱位风险。 3.饮食护理:合理膳食强体质 追求营养均衡:术后患者身体虚弱,急需充足营养助力伤口愈合与身体恢复。饮食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必不可少,像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都是优质蛋白质来源。同时,大量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既能补充丰富的维生素,又能获取膳食纤维,有效预防便秘。 注重体重管理:肥胖会给髋关节增添额外负担,阻碍术后康复进程。所以,患者要合理规划饮食量,杜绝过度进食,保持健康体重,为髋关节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4.康复训练:循序渐进助功能 早期康复:术后1-2天,只要医生允许,患者就可以开启简单的肌肉收缩练习。踝泵运动就是不错的选择,通过反复屈伸踝关节,能有力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持续增强大腿肌肉力量。 中期康复:术后1-2周,依据伤口愈合状况,可逐步扩大髋关节活动范围。在医护人员专业指导下,小心开展髋关节的屈伸、外展等运动,过程中动作一定要轻柔,切不可过度用力,避免损伤关节。 后期康复:术后2-3个月,患者可借助拐杖或助行器,开始逐渐尝试负重行走。随着身体恢复,慢慢减少对辅助工具的依赖,直至恢复正常行走。但整个康复过程,务必严格遵循医生建议,切不可过早尝试剧烈运动。 5.并发症预防:细致观察保健康 警惕深静脉血栓:术后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加上活动量大幅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除了积极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医生还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凝药物。在此期间,患者及家属要密切留意下肢,一旦发现肿胀、疼痛等异常症状,马上告知医生。 预防肺部感染:长期卧床的患者,肺部感染是一大潜在威胁。因此,要积极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主动咳嗽咳痰,家属也要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助力痰液排出。要是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加剧、咳痰增多等症状,就要高度警惕肺部感染的可能。 6.生活细节护理:提升生活舒适度 皮肤护理: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发生压疮,尤其是骶尾部、足跟等骨突部位。家属要定时帮助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一次,同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使用温水擦拭身体,必要时在受压部位涂抹润肤霜或减压贴,预防压疮发生。 日常生活协助:术后患者行动不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家属给予更多帮助。比如协助患者洗漱、穿衣、进食等,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注意动作轻柔,避免牵扯到手术部位。 细节管理:髋关节术后,患者存在行动受限,在日常生活中需防止再次跌倒,防止股骨头脱位。因此,需关注以下细节:防跌倒,移除地面障碍物,洗手间安装扶手;日常生活指导,如厕时使用坐便器,避免蹲厕;建议采用淋浴凳洗澡,禁止盆浴;穿脱衣物时先穿患侧,后脱患侧;使用长柄拾物器、穿袜辅助器、座椅高度调整至膝关节稍低于髋关节。 7.心理护理:积极心态迎康复 髋关节术后的康复过程往往较为漫长,患者可能会因身体不适、行动受限等原因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家属和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患者自身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身体康复。 总之,髋关节术后护理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工程,离不开患者、家属以及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唯有做好每一个护理环节,坚持科学护理与积极康复训练,患者才能更快、更好地恢复髋关节功能,重新拥抱正常生活。 (六安市人民医院骨三科 王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