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六安医保·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我市开启医疗救助“精准画像”新模式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04日    来源:皖西日报

  本报讯(张雪梅 记者 储勇)为全面落实医疗救助制度,切实减轻突发重特大疾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市医保局开启医疗救助“精准画像”新模式,通过精准识别、快速响应、综合施策和动态管理,深化医疗救助与社会救助、防返贫监测政策衔接,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高效、精准、全面的医疗救助服务,全力兜牢民生健康底线。
  精准锁定重点人群,靶向救助力度升级。在落实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的基础上,市医保局聚焦恶性肿瘤、动脉血管瘤伴破裂、重症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等突发重大疾病,以及无第三方责任事故导致单次自付医疗费用超3万元的参保患者,明确病种目录和费用标准,建立动态监测台账,利用规范转诊、费用筛查等机制,精准识别需要救助的对象,确保救助政策精准覆盖医疗负担重、致贫风险高的群体,提升救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畅通信息推送机制,救助响应更加迅速。市医保局建立“每日一推送”的快速反应机制,依托医保信息系统,实时抓取重点人群的姓名、身份证号、疾病名称、高额医疗费用自付情况等关键信息,形成专项台账,并及时推送至民政、农业农村部门。民政和农业农村部门据此启动快速反应机制,压缩经济状况核查、审核确认等流程时限,对符合救助条件的人员,分层分类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低保边缘或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保障范围,实现救助的快速响应。
  部门协作综合施策,救助帮扶全面覆盖。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医保部门接到推送信息后当日开展身份信息标识,认定次日将其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民政部门对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当月按照审核确认的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标准发放临时救助资金。农业农村部门根据其家庭成员劳动能力和发展需求,因人因户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对纳入保障后生活仍困难或未纳入保障的,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并指导乡镇(街道),通过“救急难”互助社、临时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慈善救助、走访慰问等方式,及时给予救助帮扶,确保救助无死角。
  强化闭环动态管理,保障进退更加科学。市医保局对纳入救助范围的人员实施“全周期跟踪管理”,指导乡镇(街道)定期复核患者的病情恢复、家庭收支及财产变动情况,动态调整保障类别,对不符合条件的及时清退,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医保、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协同跟进乡镇(街道)的审核确认工作质效和医疗保障待遇落实情况,并适时开展抽样督导,及时纠正救助不当等问题。通过“医保监测预警、部门联审认定、精准救助实施、动态跟踪退出”的闭环管理链条,实现救助资源的精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