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幽门螺杆菌感染解析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3月15日    来源:皖西日报

  一、什么是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螺旋形细菌,1982年由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首次分离培养成功。这种微生物具有三大生存绝技:
  1.耐酸能力:胃酸能杀死大多数细菌,但幽门螺杆菌能分泌“尿素酶”,将胃液中的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形成碱性屏障中和胃酸,如同穿上“防酸铠甲”。
  2.隐蔽能力:它不仅能长期潜伏在胃黏膜中,还能藏身于口腔、唾液和牙菌斑里。约70%的感染者无症状,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3.传播能力:主要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例如共用餐具、接吻、咀嚼喂食,或饮用被污染的水源等。其中,家庭成员间传播风险极高。
  二、为什么要重视幽门螺杆菌感染?
  1.短期影响:腹胀、恶心、反酸、口臭,易被误认为“肠胃不好”;100%感染者存在胃黏膜炎症。
  2.长期危害:(1)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疼痛规律:空腹时加重,进食后缓解);(2)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I类致癌物,1%-3%的感染者可能发展为胃癌;(3)导致缺铁性贫血或胃黏膜相关淋巴瘤。
  注意: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发病,是否致病与菌株毒性、饮食习惯(如高盐、酗酒等)和遗传因素相关。
  三、如何检测和治疗?
  1.检测方法:(1)无创检查:尿素呼气试验(C13/C14)、粪便抗原检测;
  (2)有创检查:胃镜活检(可同时观察胃黏膜病变)。
  2.治疗原则:根据《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指南》,以下人群需根除治疗:(1)消化性溃疡、胃癌术后患者;(2)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3)有胃癌家族史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  
  3.治疗方案:国际通用“四联疗法”(2种抗生素+1种抑酸药+1种铋剂),疗程10-14天,根治率约85%-90%。警惕耐药性:我国克拉霉素耐药率已超50%,治疗前建议进行药敏检测。
  复查时机:治疗结束4周后进行呼气试验验证。
  四、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1.餐桌上的防御战(饮食防护)
  (1)公筷行动:2022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研究证实,使用公筷可降低62%的家庭传播风险。建议:外出就餐时主动要求公筷公勺;家庭备菜用“生熟分开”的筷子和砧板;给宝宝单独准备餐具,避免吹凉食物。
  (2)食物安全线:肉类煮熟,中心温度达75℃维持1分钟可杀灭病菌(《食品科学》2021);蔬果清洗:流动水搓洗30秒,菜叶逐片冲洗;危险食物慎食,如生鱼片、醉虾等生冷食物。
  (3)水源保护: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饮用水煮沸1分钟以上;避免直接饮用井水、山泉水;水果去皮食用。
  2.家庭防护三大法则
  (1)餐具管理。消毒方法:煮沸消毒,100℃开水煮10分钟;蒸汽消毒:餐具消毒柜125℃维持15分钟;化学消毒: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餐具更换频率:竹木筷子3个月更换,出现划痕立即淘汰。
  (2)亲密接触禁区:避免与感染者有唾液接触的行为,如亲吻;避免亲吻婴幼儿口唇;不与感染者共用牙刷、水杯;如家人确诊,建议同时检查其他成员。
  (3)卫生习惯:如厕后先盖马桶盖再冲水;每周用消毒液清洁水龙头把手;厨房抹布每天煮沸消毒。  
  3.个人防护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个人卫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勤洗手:饭前便后、处理食物前后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是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口腔卫生:幽门螺杆菌可在口腔中存活,定期刷牙、使用漱口水有助于减少细菌滋生。
  (2)增强免疫力:良好的免疫力有助于抵抗幽门螺杆菌感染。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充足睡眠: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有助于免疫系统正常运作。
  4.高危人群管理:胃癌家族史者建议筛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人群需检测;已感染者家庭成员推荐同步检查。
  幽门螺杆菌虽狡猾,但可防可治。若您长期胃部不适或属于高危人群,及时就医筛查是关键。科学治疗结合良好卫生习惯,能有效守护胃健康。 (六安市人民医院 程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