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春暖花开,谨防“面子问题”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3月15日    来源:皖西日报

  近日天气刚回暖,曹先生(化名)就迫不及待地和朋友去郊外公园踏青。回家后发现左眼莫名流泪,第二天一觉醒来,他又发现自己眼歪口斜,刷牙时嘴巴也闭不起来,以为是“中风”,吓得他赶紧来医院就诊。经诊断,医生认为这是面部受风寒刺激引起局部神经血管痉挛,进而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即“面瘫”。
  什么是面瘫?面瘫,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贝尔面瘫,指的是一种因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如口角歪斜、闭眼不全、鼓腮漏气等。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约85%患者可完全恢复。大部分的面瘫是突然发作的,比如早上起来刷牙时发现嘴漏水,照镜子发现脸歪了。
  面瘫分为中枢性面瘫:多由脑卒中、肿瘤等颅内病变引起,仅下半面部肌肉瘫痪;周围性面瘫:占75%以上,表现为单侧全面部肌肉无力,常见于贝尔面瘫。
  症状识别:尤其要警惕“伪装”症状。
  典型症状:面部表现为口角下垂,歪向健侧(露齿时更明显)、讲话漏风、吹口哨困难;侧鼻唇沟变浅、闭眼不全(露出白色巩膜);多为单侧全面部肌肉无力。
  伴随症状:单侧流泪、眼干(因眼轮匝肌无力导致泪膜不稳定);耳后疼痛、味觉减退(累及鼓索神经),有甚者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
  易混淆疾病,存在误诊风险:初期因流泪、眼干等症状常被误诊为结膜炎或眼干燥症,需通过“眨眼迟缓”“嘴角下垂”等细节鉴别。需要注意,若伴随肢体麻木、言语不清,或仅下半面部肌肉的瘫痪,需警惕脑卒中、脑肿瘤等颅内病变,立即就医。
  面瘫的常见病因有下面这些情况,病毒感染: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的疱疹病毒激活引发神经炎症;局部受凉:冷风直吹,凉水刺激面部等导致血管痉挛,神经缺血;其他因素:中耳炎、糖尿病、肿瘤压迫、妊娠、免疫力低下等可增加发病风险。
  高危人群:长期吹空调/冷风者、糖尿病患者、孕妇、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的免疫力低下人群。
  有哪些治疗方法,怎么样进行康复训练?3个核心方法助患者重生。
  1.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性期药物治疗(发病48小时内),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减轻神经水肿,需在发病72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适用于病毒感染者。神经营养剂,维生素B1、甲钴胺促进神经修复。眼部保护:眼睑不能闭合者,可根据情况使用眼膏,眼药水等预防感染以保护角膜。 
  中医针灸与穴位按摩:恢复期通过针灸按摩促进肌肉功能恢复。常用穴位:四白穴(改善面部僵硬)、合谷穴(缓解疼痛)、风池穴(祛风散寒)。建议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自行针刺。 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超短波理疗促进血液循环。
  2.科学康复训练,分阶段训练。
  急性期(一周内):轻柔按摩患侧,患者每天坚持将双手摩擦发热后贴于面颊处,从下向上推到眉毛处,轻轻揉搓,直到面颊发热即可,避免过度刺激;局部热敷(温度50-60摄氏度),使用热毛巾或者热水袋等对面部进行热敷,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恢复期(两周后):抬眉闭眼:用力抬眉后紧闭双眼,交替进行。鼓腮示齿:鼓气保持3秒,再咧嘴微笑。耸鼻努嘴:向上牵拉鼻子皮肤,努力收缩口唇并向上努嘴。每天训练2-3次,每个动作训练10-20次,可促进面部表情肌恢复。
  3.心理调适与支持系统。
  接受面瘫可治愈的医学事实,大部分病人在发病后2-4周开始恢复,3~4个月完全恢复。完全恢复前,可佩戴墨镜口罩遮盖缺陷。
  预防面瘫要做好日常护理和防范,但若未痊愈应及时就诊,必要时考虑手术治疗。
  1.生活调整。避免受凉:空调风避免直吹面部,冬季外出佩戴口罩。饮食禁忌:忌辛辣、咖啡、酒精,减少神经刺激。眼部保护:使用人工泪液、夜间贴眼罩防角膜干燥。
  2.预防复发。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冬季佩戴口罩防风,夏季避免空调直吹面部。控制基础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常见误区有哪些?
  “面瘫会自愈,不用治?”错!约15%患者会留下后遗症(如面肌痉挛),及时治疗可显著降低风险
  “针灸越早越好?”急性期(一周内)应以药物治疗为主,一周后再开始针灸。 (六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邓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