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胡埠渡口
徐锐搜集 史云喜整理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16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古蓼大地上,曾有一个人气旺盛的渡口名叫胡家埠(胡埠)渡口。它静静地依偎在霍邱县城东湖畔,宛如一位慈祥的老者,默默地诉说着蓼东人家熙来攘往的故事。 听境内的老人们回忆,解放前,胡埠渡口是霍邱县东部乡镇居民来往县城的一条主要水上通道。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渡口的水面上便开启了它繁忙的一天:一艘艘木船停靠在城东湖岸边,船工们站在船头上,吆喝着招揽乘客。乘客们迎来送往,肩担手提着各种农副产品,口无遮拦地打着嘴仗,甚是热闹。 从这里出发,只需一个多钟头便可抵达对岸的霍邱县城(如今的烈士塔方向)。这对于当时交通闭塞的当地人来说,便是一条走向外面世界的“快速通道”。 渡口两岸,开有几家小卖铺和小吃部。每天早上,热气腾腾的包子铺给路人带来极大的诱惑,新鲜出炉的包子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匆匆忙忙前来赶早班船的人们总会忍不住抠出几个“碎银”来;杂货铺中摆满琳琅满目的小商品,从日常生活用品、农作工具到农家土特产品,应有尽有;一家小茶馆里,四季炉火不息,等船的人们口渴了,自觉地向钱盒里投进一枚硬币,而后便可落座,悠闲地喝着大碗粗茶,无限量地续着开水,谈论着家长里短、国家大事。 那时的胡埠渡口,白天人来人往,晚间渔火摇曳,可谓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54年,一场罕见的大水汹涌而至,浑浊的河水如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着席卷而来,胡埠渡口首当其冲,在洪水的猛烈冲击下,渡口的设施被冲毁,船只被打散,沿岸的店铺也纷纷被淹没。尽管当地居民们奋力抢救,但也无法阻挡洪水的肆虐。 这场大水过后,胡埠渡口元气大伤,曾经的繁华渐渐褪去;随着时代的变迁,公路交通网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出行已不再依赖渡口。胡埠渡口,这个曾经人头攒动的地方,慢慢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 如今,当人们再次来到这里,只能看到新修的保庄圩堤和新建的排灌设施。曾经热闹的码头只剩下几块残石在日夜守望着悠悠的城东湖水。那些曾经的店铺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郁郁葱葱的杂草和随风摇曳的芦苇。但是,胡埠渡口在老一辈人心中的地位却永远无法被替代。这是他们青春岁月的见证,是他们奋斗历程中的伙伴。每当老人们茶余饭后,聚在一起,总会情不自禁地谈起胡埠渡口曾经的繁华,眼中闪烁着怀念和不舍的光芒。 陈塔寺位于孟集镇胡埠村境内(原姚元村城东湖边上),关于陈塔寺的传说,充满了许多传奇和神话色彩。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此地乃一片平野。一日,一位仙人肩挑着两座仙山,云游至此,忽感疲惫,于是,便将担子轻轻一放,稍作歇息。岂料,这一放之下,两座仙山竟就此生根,一头幻化成形似乌龟的奇地,另一头则崛起为陈塔寺所在之处。自此,这片土地便有了非凡的灵性。后来,当地有一位地主见此地三面环水,一面靠岸,实属一块风水宝地,就选址在上面建起了庄园。然而,入住之后,庄园内却灾祸连连,夜半常有怪声呼叫,人畜皆不得安宁,地主惊恐万分,遂四处寻访破解之法。 是日,幸得一高僧指点,建言需在此兴建一座庙宇,以佛法之力镇住邪灵,方可保护太平。于是,地主倾尽财力,一座宏伟的寺庙——陈塔寺,应运而生。寺成之后,众多僧人入驻,诵经声日日夜夜回荡在庙宇之间,祥和之气渐渐弥漫开来…… 另据当地老者传说,陈塔寺这块土地,每遇湖水上涨之时犹如被神龟驮负,竟能随水势而升,水落而降。无论洪水多么汹涌,始终不会被淹没。因此,陈塔寺历经多少次洪水袭击,其始终在水患之中安然无恙。这一奇异的景象,让周边百姓对陈塔寺的敬畏之心愈发深厚,皆视其为神灵庇佑之所。 岁月悠悠,斗转星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破四旧”的浪潮中,陈塔寺的僧人们陆续离开寺庙,陈塔寺的佛教盛景就此幕落。此后,陈塔寺被赋予新的使命—— 陈塔寺因其紧靠城东湖,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仓储条件具备,先后被当地政府利用,建立了乡直粮食收储站和村级灌溉提水站,在胡埠渡口消失以后,还一度设立新的去往县城的码头,见证了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尘世烟火。 陈塔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幻着角色,但其在当地人的心中那神秘而独特的地位,却从未曾改变,那些古老而神奇的传说,依旧在民间中代代相传,成为这片土地上永不磨灭的文化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