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红土地·茶文化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全国第二大开国将军镇——南溪镇

马千里 梁远启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16日    来源:皖西日报



  南溪镇一角
  立夏节起义旧址——南溪镇丁家埠大王庙
  南溪镇地处金寨县西部,总面积205平方公里,辖11个村、1个街道,总人口5.3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南溪是豫皖边区革命策源地之一,很早便成立了党组织,著名的商南立夏节起义在这里爆发,红一军第2师在这里组建,红28军在这里重建,葛藤山反击战等一系列战役战斗在这里发生,一直是根据地的核心区。土地革命时期,全镇参加红军5000多人,绝大多数英勇牺牲,有名有姓的烈士1691人,其中县团级以上烈士83位,均居全县第一。全镇走出14位开国将军,以现行的乡镇行政区划,是全国第二大将军镇。南溪镇以其巨大的牺牲奉献,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鄂豫边区革命策源地
  1932年前,南溪属河南省商城县。1924年,詹谷堂在南溪组织成立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会,在豫皖边区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4年,他在固始县陈淋子志成小学建立豫皖边区第一个党支部。1925年春,詹谷堂回到南溪明强小学任教,建立中共南溪支部,年底与笔架山农校支部合并为中共南溪特别支部,詹谷堂任书记,统一领导南溪及周边地区的农民运动和反帝反封建斗争。此后,区委、县委相继在南溪成立。
  1926年3月8日,党组织在丁家埠大王庙召开农民协会会员大会,将农民运动推向新的高潮。党领导农民协会广泛开展减租减息、惩治土豪劣绅等斗争,为以后的土地革命奠定了组织和群众基础。大革命失败后,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共产党员周维炯等打入南溪丁家埠民团,秘密开展士兵运动,积极准备武装起义。
革命星火点燃大别山
  1929年5月6日,商南立夏节起义全面爆发,南溪境内便有三处,而整个起义最关键的便是丁家埠民团起义。立夏节当晚,周维炯利用民团班长兼教练的身份,巧妙地以“节日聚餐”的办法,用酒灌醉反动的民团副队长和不可靠的团丁,夺取民团全部枪支,争取民团士兵起义,一枪不发便取得胜利。同时,南溪李家集民团起义也取得胜利,夺取民团枪支,摧毁反动当局设立的税卡。当晚,詹谷堂等集中200多名武装农协会员和明强小学等学校进步师生,高举红旗,手持火把,鸣放土枪,在南溪街火神庙召开大会,宣布起义,成立南溪农民委员会。
  5月9日,起义各路队伍会师斑竹园,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周维炯任师长。5月10日,作为商城县临时革命政府性质的商城县临时办事处成立,机关设在南溪黄鹤湾,各区、乡相继建立农民委员会。同时,在南溪林氏祠成立学兵团,培训主力红军和地方武装骨干。
  5月16日,商城县民团大队向南溪“进剿”,红32师用夜间包围和埋伏打援的战术,俘敌40人,缴枪48支,打赢了建军之后第一仗。不久,创建了以南溪为中心的纵100多里、横70多里的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红32师也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后来的红一军、红四军、红四方面军的主要源头之一。
重大革命事件发生地
  革命战争年代,南溪境内发生许多重大革命事件、多次重要战斗,革命旧址、战斗遗址遍布全镇山村角落。
  1933年10月初,红25军从皖西向鄂东北转移,在通过潢(川)麻(城)公路时,遭到敌人重兵阻击,只过去2000余人,还有1000多人被截断在路东,由红25军副军长徐海东率领返回皖西。10月11日,中共皖西北道委书记郭述申在南溪吕家大院主持召开会议,以未通过潢麻公路的红25军部队和皖西的红82师重建红28军,徐海东任军长,郭述申兼任政委,全军2300多人,这也是徐海东首次担任军长职务。
  南溪的葛藤山是一座革命的山、英雄的山。豫皖边区党组织重要创始人詹谷堂便出生在葛藤山下。1929年8月,詹谷堂在葛藤山不幸被俘,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于9月初被敌人杀害,临刑前用鲜血在墙上写下“共产党万岁”。1934年3月12日,徐海东率领红28军在葛藤山歼敌161旅1000多人,活捉敌旅长刘书春,取得葛藤山反击战大捷,留下了“青山大学”的佳话,此战例被编入红25军战史。在葛藤山下,还有一座公安烈士墓园。这是1948年2月,金寨县首任公安局局长王坚率领县公安大队在葛滕山掩护伤病员时,与国民党军展开激战,由于寡不敌众,王坚与140余名公安战士全部壮烈牺牲,遗体被当地群众安葬在葛滕山。如今,葛藤山烈士墓已被公安部列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成为永励后人的光辉之地。
  南溪境内还有土地革命时期建立的县区乡村四级苏维埃政府旧址,以及大量的红军医院、造币厂、枪械局、印刷厂、政治保卫局等旧址。这些,都在无言地述说着当年的烽火硝烟。
一镇十四将铸就辉煌
  不完全统计,全国解放后,南溪籍红军中,地师级以上干部78人,其中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开国将军14名,分别是中将4名,即张贤约、林维先、曾绍山、滕海清;少将10名,即王凤梧、杨克武、肖全夫、吴诚忠、闵鸿友、汪乃贵、张行忠、张贻祥、陶国清、曾宪池,是全国第二大开国将军镇。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他们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每一位都是英雄传奇。
  张贤约中将,解放战争时期在西北战场上,指挥所部参加27次战役战斗,几乎无役不与,为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作出重要贡献。林维先中将,在主力红军长征后,在大别山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毛主席称赞他是游击专家、民兵专家。曾绍山中将,抗美援朝时期担任12军军长,指挥部队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上甘岭战役等,与敌交战数百次,歼敌4万多人,在朝鲜战场上创造了很多小部队歼敌的战例。滕海清中将,渡江战役时,率21军率先渡江,揭开了整个战役的序幕。王凤梧少将,毕业于河南农学院,是金寨县开国将军中唯一一位受过正规大学教育的将军,曾担任党中央交通局北线负责人,机智勇敢地在白区开展革命活动。肖全夫少将,抗美援朝时担任46军军长,率部击败了美国所谓“王牌”陆战第1师,并作为前线部队代表,随彭德怀参加了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字仪式。汪乃贵少将,曾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而同时获得三枚一级勋章的解放军将领,全国仅144人,可谓凤毛麟角,特别是在1360位开国少将中,仅16人获此殊荣;1988年,中央军委又授予一批军队高级离休干部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勋章,汪乃贵再次名列其中,而同时获得四枚一级勋章的,全国仅61人。张贻祥少将,扎根大漠20年,被誉为“戈壁愚公”,是我军第一枚火箭、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基地的开拓者。
  新中国成立后,南溪镇备受党和政府的关怀,是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所在地、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安徽省茧丝绸第一镇。今天的南溪镇,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考察金寨重要讲话精神,正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溪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