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城事·茶舍·岁月“食”光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春光作序 岁“阅”向荣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4月25日    来源:皖西日报


  本报记者 陈力 摄
  巴丹丹

  2024年4月21日上午在图书馆参加了【星火石库门 “阅”进大别山】六安市4·23世界读书日暨大别山红色阅读马拉松启动仪式,聆听了徐贵祥老师新书《老街书楼》分享会。
  都说文史不分家。作为一个中文系的毕业生,在我身上,好像并不契合这种现象。仅只是语文考得比较不错,而政史却“不忍直视”。究其原因,不明;以前不以为然,但在工作后的学习生活中,越来越发觉历史的重要性与价值。“读史明智,鉴往而知来”,似乎那些爱好读历史的人身上,总有着一种莫名的机智与格局,总会想到或说出我思维所不能企及的深度和广度。这一点上来说,我的阅读确实显得狭隘。所以,每每接触到这一类人,他们身上总能散发出一种,我所能看到的独特光芒。
  由此,让我感兴趣,并报名参加活动的缘由不过是“红色阅读马拉松”几个大字;就目前状况而言,我需要一种氛围,甚至说是一种强制。而这一次的聆听,的确不虚此行,对于我这样一个很注重生活仪式感的人,不断需要氛围和仪式感去激发活力,唤醒内驱力。就像,不论多忙,我也在班级里坚持着一期一会的阅读分享活动,为同学们营造阅读氛围。我想,哪怕每一期仅有那么十来个孩子认真参与,哪怕每一期少有那么一两个新面孔积极融入,哪怕每一期只有一星点儿思维的碰撞与激发,总是好的——恰如,今天徐贵祥老师说的那样,“会好起来的,会越来越好!我们的阅读。”
  活动中,我还是同往常一样,记录了一些打动自己的话。
  1.不一定要当作家,但要有一定文学修养。讲座伊始,各类六安文学大咖云集,大家相互寒暄,好不热闹。后排的S老师和同座说,他们都是著作大师,我只是关注自己的所感所作。言谈间些许有些落寞,但就我觉得,关注自己就很好——我没创作过什么了不起,准确来说应该是“正式”的文章,但我写过的文字皆映照我的内心,并让我感觉到快乐。这不就是我最初喜欢文字的原因嘛。
  2.一个人一生中,应该有几个喜爱的作家,有几本喜爱的文学作品。根据兴趣,选择方向,建立自己的阅读磁场。这一点上,我好像没有做到。我喜欢的还挺多,大抵有些“博爱”。喜欢乡土文学,如沈从文、汪曾祺、贾平凹之类;喜欢外国文学,如《霍乱时期的爱情》《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简爱》等;喜欢唐诗宋词元曲雅与俗、情与景,也喜欢老舍、冯骥才、曹文轩的儿童视角……但又对谁都不够了解。经此,希望以后可以更专注。
  3.你记住了什么,你就可能成为什么。徐贵祥在交流中谈及他的创作历程,说到他成长道路上的一位重要“他人”——他所在部队政治指导员。指导员一句操着口音的“我就知道你行”,让他一步步相信自己,并成为了那个“行”。他在回忆中说到,指导员去世的那个夜晚,他在北京的房阳台上,眺望着南方,泪流满面;多年以后,又站指导员的墓前泣不成声——他记住了指导员的话,记住了六安这片生养他的红色土地,记住了军旅生涯的点点滴滴,才成为了现在的他。记住阳光,才能成为阳光。
  4.好的老师要成为学生的信仰。《中国教育报》专栏作家、自媒体“萍语文”创始人邓艳萍在她的《发现,语文课堂之美》中这样写到:做老师,滋养自己就是润泽孩子。许多年前,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样的因缘际会,我买了这本书,一字不落地阅读了、批注了、摘抄了。几年来,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教学相长,我写过下水文,不过是早几年的事了,但那样的日子一直是我心底最深的偏执与眷念,没有琐事纷繁,我自由而浪漫;我会同孩子们一起共读,一起交流,一起成长,从课堂到生活,从学习到玩耍,他们也教会我很多新鲜感的词汇和事物,让我觉得自己永远在年轻;我会笔耕不辍地写《初为人师》卷,从1到9,在每年教师节的日子里,也即将开启我的第十个芳华……总之,再高的书山,再深的卷海,也不要让自己失去光彩。总要有一些时间,要眯着眼睛虚度,让自己忘记生活和工作中的那些纷繁事儿,清空重来——做一个既照亮别人又焕发自己的教师,那才是相映生辉!
  又是一期碎碎念,或有人倦烦,或有人期待,或有人被唤醒一刻的心绪……不甚重要。重要的是我将自己撒落在文字里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