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糖友”卸下“甜蜜”的负担

(2025年04月18日) 来源:皖西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健康。糖尿病的高发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糖尿病本质上是一种代谢障碍,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限,导致血糖水平异常升高。因此,合理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护理的核心。为此,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管理需要综合考虑饮食、运动、药物和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控制病情,保证身体健康。
  1.饮食管理:从餐盘开始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调控非常关键,因为食物直接影响到血糖的升降。合理的膳食结构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平稳血糖,避免血糖波动。首先,应尽量选择低GI(血糖生成指数)食物。低GI食物在进入体内后,不会迅速提高血糖水平。比如,粗粮、绿叶蔬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水果都是不错的选择。相反,高GI食物,如白面包、甜点和糖果等,会导致血糖迅速上升,增加胰岛素负担。
  其次,合理控制餐量和餐次。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少食多餐有助于避免血糖的剧烈波动。每天可以分为三餐和两至三次小吃,确保血糖水平稳定,三餐之间最好保持一定的间隔,避免吃得过饱或过饥。
  要注重营养的均衡性,注意补充蛋白质如肉类、豆制品。餐餐做到有主食、蔬菜(尤其带叶蔬菜)、蛋白质类;低盐低脂,一天一啤酒瓶盖盐,20到30毫升植物油约2-3汤匙。推荐烹饪方式:汆、清蒸、凉拌,避免红烧、煎、油炸食物。
  2.运动:科学锻炼,助力降糖
  运动是糖尿病护理中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运动能控制体重,增强体质,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常见的有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这些运动不仅能帮助消耗体内过多的糖分,还能增强心血管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然而,并非所有运动都适合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剧烈的运动,可能会导致血糖波动。运动时,也要选择适宜的强度,不要过度疲劳。最重要的是,运动应形成习惯,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
  3.药物治疗:坚持按时用药,控制血糖
  虽然饮食和运动可以帮助控制血糖,但有些糖尿病患者依然需要药物治疗来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糖尿病的药物种类繁多,包括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射。
  口服药物通过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或促进胰岛素分泌来控制血糖。常见的口服药物有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等。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注射胰岛素。胰岛素能够帮助体内的细胞更好地吸收血糖,降低血糖水平。
  无论是口服药物还是胰岛素,糖尿病患者都需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切不可自行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同时,定期检测血糖并与医生保持沟通,确保治疗效果。
  4.血糖监测:时时监控,及时调整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只有实时了解自己血糖的变化情况,才能对症下药,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糖尿病患者应学会使用血糖仪,定期测量血糖水平,记录下每次测量的结果。
  通常来说,糖尿病患者应在早晨空腹时测量一次血糖,然后在餐后两小时再测量一次。对于正在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医生可能建议更多频次的血糖监测。监测血糖波动,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饮食、运动和药物对血糖的影响,从而做出调整。
  5.心理调适:减轻压力,保持乐观
  糖尿病的管理不仅是生理上的挑战,还是心理上的考验。许多糖尿病患者常常感到焦虑、沮丧,甚至产生绝望感,认为糖尿病是一种无法根治的疾病。这种心理压力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可以通过与亲朋好友交流、参加心理辅导、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来减轻压力。糖尿病患者应学会放松自己,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压力过大会导致血糖升高,因此,保持心情愉快,拥有良好的心态,能更好地促进身体健康。
  总而言之,糖尿病护理的核心在于全面管理。只有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以及心理调适等多方面共同作用,才能达到血糖控制的理想效果。患者需要树立长期管理的观念,接受并积极配合治疗,不抱侥幸心理,做到细致入微的自我管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必须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坚持用药以及定期监测血糖,都是糖尿病护理的基本要素。保持乐观心态,及时寻求医生帮助,也能使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对自如。
  如果能够做到科学护理,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控制好病情,过上与常人无异的生活。而这些并不难做到,只要长期努力,糖尿病不再是生活的负担。
    (霍山县医院内二科 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