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价水权改革,给农民带来什么?

——金安区借改革将“水困局”转化为“水机遇”刘自豪 本报记者 宋金婷

(2025年04月18日) 来源:皖西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耕时节,在江淮分水岭的褶皱深处,金安区的田野间正涌动着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这里没有机器的轰鸣,也没有工程的喧嚣,但每一滴水、每一寸土地、每一位农民的生活都在悄然改变。
  2024年,金安区被列为水利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双试点县区,系安徽省唯一,一场关乎农业命脉、生态根基与乡村未来的“水困”突围就此展开。
  试点落地以来,金安区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将“水困局”转化为“水机遇”,让农民从用水的被动承受者,蜕变为改革的受益者、参与者与推动者,为乡村振兴写下了一篇充满希望的“水文章”。
破局农业“水困”——“我是受益者”
  站在金安区双河镇的高地上俯瞰,交错的水渠如同大地的血脉,宛若块块良田跳动的脉搏,孕育着万千农民的希望。
  然而,因工程老化失修、运行管护缺位,传统漫灌方式浪费严重,上游村庄敞开用水导致下游农田频频“喊渴”,矛盾一触即发;加之地处江淮分水岭,全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交替频发,这些问题如同沉重的枷锁,严重制约了金安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破除农业用水困境刻不容缓。
  前不久,金安区深化农业水价水权改革工作政策宣讲会正式召开,凝聚起近千名镇村级干部的改革共识,明确了改革“时间表”“路线图”“责任链”,标志着金安区深化农业水价水权改革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不是没水,而是不会用水。”数据显示:金安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0.53,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粗放的用水方式让‘水荒’雪上加霜”,区水利局局长徐运明在政策解读中直言,“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水权分配、水价杠杆和工程升级,实现‘以水定产、以水促效’。”为此,金安构建了“六项机制”“七个办法”政策框架,覆盖水权分配、水价核定、计量收费、节水激励等全流程。根据部署,4月中旬将全面发放农业用水权证,明确各村户用水权;8月底前总结改革经验,对照补差补缺;11月底前完成水费结算,严格按“节奖超罚”兑现补贴。
  “改革前,水费咋收、收多少,农民心里常没底;改革后,水价、水量、用水权益都清楚,知道自己能用多少水,花多少钱,一门清。”市水利局水资源科王雨生向记者解释道,改革推动设施更新,减少损耗,供水效率提高,用水成本降低,水源有保障,灌溉更高效,农作物能按时“喝”足水,产量更稳定。“而且实行水权制度,每家有定额水量,省下来的水可以有偿流转。农民要是节水有方,不仅自家水费省了,还能把多余水权变现,多一笔收入。”
破除思想障碍——“我是参与者”
  尽管改革框架清晰,但挑战仍存,质疑声仍在。
  “水是天上下的,凭啥收费?”“上游村管我们用水?”面对阻力,金安选择用透明与参与破解心结。18场政策巡回宣讲覆盖所有试点乡镇,上万份水改手册详解“资源账”与“经济账”,“小板凳议事会”收集意见上百条,让农民从“旁观者”变“明白人”,为全面铺开改革奠定群众基础、凝聚共识。
  “不能把农民视为改革对象,而要转化为参与主体。让他们明明白白用水、清清楚楚缴费。”区水利局水资源股负责人宋昆仑说道,经过全面宣贯,镇村干部和农民心里对水权改革都有了底,明白了“改革是让水资源变成‘水资产’,给大家发‘水存折’。”
  “水权到底怎么分?”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
  为让水权分得清、分得科学、分得满意,区水利局与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通力协作,联合省水科院对23个乡镇320个涉农的村逐一调查、多轮调研,摸清2350个灌溉片、1690个放水口等用水情况,召开百余次推进会、协调会、座谈会,针对水权分配、水权交易、节水奖励等核心问题反复论证、反复征求意见、反复宣贯,最终明确了“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以地定权、权随地走,统一标准、公平公正,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分配原则,切实制定出符合乡镇实际的农业水权分配方案、分配实施细则及交易实施细则等,通过制度创新让每一滴水都“活”起来,激发出农业节水增效的内生动力。       (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
破解成效困扰——“我也是推动者”
  在杭淠分干渠的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声中,一座座改革的“耳目尖兵”耸立在放水口涵,遥望宛如巨龙的渠道蜿蜒伸向远方。这不仅是水的通道,更是一条制度变革的轨迹,带着节水增效与可持续发展的期待,流向乡村振兴的更深处。
  “咱们是省里唯一的试点,周边也没有参考,怎么看出改革成效呢?”部分农民内心为改革落地生效心存担忧。
  为确保改革落地见效,金安区建立“区统筹、乡执行、村落实”三级责任体系,坚持清单推进,建立“清单化、闭环式”推进机制,逐项完成改革工作任务;坚持专班负责,区发改委、财政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四部门联动,组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包保指导;坚持高效联动,区直单位主动靠前,形成“政策制定—技术支撑—基层落地”全链条服务。同时,乡镇街建立“周调度、月会商”制度,充分发挥村“两委”作用,打通改革“最后一米”。
  改革是系统性工程。在“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改革工作思路指导下,用水权改革工程建设稳步迈向收官阶段。
  84处干渠计量监测设施、60处村界断面量测水设施、10处岛式水位视频站等信息化建设全力推进,用水权管理信息一体化和金安区智慧水利平台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为改革落地成效精准赋能,为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提供坚实保障。
  根据调查分析,全区年均农业节水可达4500万立方米,通过水权交易可实现水资源变资产,节农补工、以工补农。截至目前,金安全区在全国水权交易系统共完成12宗水权交易,总交易水量759.4万立方米,交易金额162.8万元。可观的水资源交易潜力,凸显了水权市场化改革释放的红利。
  当每一滴水都被赋予价值,当每一寸土地都因水而兴,当每一双手都能触摸节水红利,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乡村振兴的画卷也必将更加鲜活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