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的“时空稳定器”
皖西日报
作者:秦学丽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24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严重的意外伤时有发生,尤其是四肢骨折,严重者可能造成粉碎性骨折或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部分患者看到肢体畸形、肿胀,误以为只能立即进行复杂的内固定手术。然而,现代创伤骨科中一项经典而有效的技术——骨牵引术,正是为了在最佳手术时机到来前,创造“稳定与复位”的奇迹而生。本文将带您全面了解这一技术,包括其核心原理、至关重要的术前准备和严谨的术后护理之路。 什么是骨牵引术? 骨牵引术是依托机械力学原理,通过穿过骨骼的钢针,施加持续、温和的牵引力,以对抗肌肉痉挛、纠正骨折重叠和畸形,并为最终康复创造条件的一种骨科基本技术。该技术的成功不仅依赖精准的穿针操作,更离不开从术前评估到术后康复全流程的科学护理,三者协同构成“稳定伤情、赢得时间”的核心支柱。 骨牵引的核心目的与时机 骨牵引并非所有骨折的最终治疗方案,而是一种至关重要的临时或部分最终治疗手段,主要应用于: 1.严重肿胀期的“缓冲器”:肢体严重肿胀时立即手术,风险极高(皮肤坏死、感染、内固定失败)。骨牵引为手术赢得了宝贵的消肿时间。 2.复杂骨折的“复位器”:对于股骨干、骨盆等肌肉力量强大部位的骨折,牵引能有效克服肌肉收缩,将错位的骨折端逐渐牵拉至大致正常位置。 3.无法手术者的“终极方案”:对于身体无法耐受麻醉和手术的老年或体弱患者,牵引本身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保守治疗方式,通过持续牵引达到骨折的愈合。 4.术前的“稳定器”:在最终手术前,先行牵引可以稳定骨折端,减轻疼痛,防止二次损伤。 术前准备与操作 首先进行全身评估,优先处理休克、内脏损伤等危及生命的状况。同时通过X光片明确骨折类型和位置。医护人员会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详细说明牵引的必要性、大致流程、可能的不便(如长期卧床)以及潜在风险(如针道感染、血栓等),签署操作同意书。 牵引操作 1.精准定位:在X光辅助下,医生确定安全的进针点,以避开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2.局部麻醉与穿针:对皮肤、骨膜进行充分局部麻醉后,医生会用专用钻将一根光滑的不锈钢针缓慢穿过骨骼。这个过程痛感可控,患者无需过度恐惧。 3.安装牵引系统:钢针两端安装牵引弓,连接绳索、滑轮和精确计算重量的秤砣。这个重量是根据患者体重、骨折部位和肌肉力量个性化设定的。 术后护理与康复 牵引安装后的护理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治疗成败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1.针道护理是生命线(防感染):每天使用无菌棉签蘸取碘伏消毒针眼周围2次,保持干燥清洁;密切观察针眼有无红、肿、热、痛或流脓等感染迹象,一旦发现立即通知医护人员;严禁用手触摸针眼区域。 2.维持有效牵引:确保牵引绳在滑轮上滑动顺畅,所有重量悬空无阻碍;患者卧床体位需遵医嘱,严禁随意增减秤砣重量或放下重物;牵引期间,床尾会被抬高,形成反牵引力,这是保证牵引效果的关键,不要自行放平。 3.预防并发症——“动静结合”的现代理念 动:虽然被牵引的肢体需要制动,但身体其他部位必须积极活动。这是现代护理的核心。需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每日多次活动健侧肢体、未被固定的脚趾/手指;利用床上的吊环regularly(定期)抬起臀部和背部,预防压疮;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预防坠积性肺炎;主动进行肌肉的“绷紧—放松”锻炼(等长收缩),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 静:被牵引的肢体保持医生要求的位置,不随意扭转或移动。 4.密切观察与舒适护理:家属需协助观察患肢末梢的血运(颜色、温度),感觉(有无麻木)和活动能力;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预防压疮;加强营养摄入,多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促进骨折愈合。 康复之路 骨牵引通常需持续2-8周。期间医生会定期复查X光片,评估骨折对位和生长情况。一旦条件成熟(如肿胀消退、皮肤条件好转或达到初步愈合),医生会决定下一步方案:是继续牵引至完全愈合,还是拆除牵引,转为功能支具固定或进行最终的内固定手术。 即使拆除牵引,系统的康复训练也至关重要,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和功能训练,以最大程度恢复肢体功能。 骨牵引,这门历经时间考验的骨科技术,在现代医疗中依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体现了医学的智慧:不以最激进的方式,而以最合适的方式为患者服务。它通过一种相对微创的方式,为复杂创伤的最终成功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您或您的家人需要接受牵引治疗时,请理解其重要性,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这台看似简单的“滑轮与重物”装置,将是助您渡过难关、走向康复的可靠伙伴。 (六安市人民医院 秦学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