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卫生科普天地·百科论坛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干燥综合征患者科学饮水指南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24日    来源:皖西日报

  干燥综合征是侵犯外分泌腺的慢性自身免疫病,患者因腺体功能减退常出现口干等症状,口腔黏膜干燥会增加龋齿等风险。喝水需“喝对”而非“喝多”,过量饮水会加重肾脏负担,一次性大量饮用也无法有效湿润黏膜。以下总结3个核心技巧,帮助患者从细节入手保护黏膜。
  一、干燥综合征与饮水的关联
  干燥综合征患者唾液分泌显著减少,导致口腔自洁能力下降、黏膜脆弱敏感。喝水的核心作用是补充黏膜水分、稀释唾液浓度、减少细菌滋生,而非单纯缓解口渴。但需避免错误饮水方式:每日饮水量超过2000ml可能诱发水中毒;一次性饮用500ml以上,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黏膜仍处于干燥状态;空腹大量饮水还会稀释胃酸,影响消化功能。
  建议遵循科学饮水原则:少量多次饮用,结合黏膜实际需求,平衡补水效果与身体负担。
  二、核心饮水技巧
  1.少量多次,定时定量
  干燥综合征患者每日饮水总量建议控制在1500-1800ml(约6-8杯),分10-12次饮用,每次100-150ml。可结合日常作息规划:晨起喝100ml温水(35-40℃),帮助激活唾液腺功能;餐前15分钟喝50-100ml水,提前湿润口腔便于进食;两餐间每1-2小时小口慢饮,维持黏膜湿润;睡前1小时喝100ml水,预防夜间口干,且睡前2小时内避免大量饮水,防止频繁起夜影响睡眠。
  少量多次饮水能让水分在黏膜表面形成持久“湿润层”,延长保湿效果;若单次饮水量过大,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循环,黏膜难以有效吸收,仍会干燥。建议使用带刻度水杯记录饮水量,避免过量;口干明显时,可含服5-10ml水保持1-2分钟再咽下,增强黏膜湿润感。
  2.控制水温
  干燥综合征患者的口腔黏膜屏障功能本就减弱,过冷或过热的水均可能刺激黏膜,加重干燥不适或引发疼痛。其中,水温低于25℃的冷水会刺激口腔血管收缩,进一步减少唾液分泌,反而加剧口干;水温高于50℃的热水可能烫伤黏膜,破坏本就脆弱的上皮细胞,增加感染风险;而35-40℃的温水接近人体体温,既能温和刺激唾液腺分泌,又能避免黏膜刺激,是最佳饮水温度。此外,需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若需调整口感,可少量添加新鲜柠檬片或1-2滴蜂蜜,但需注意柠檬的酸性可能刺激敏感黏膜,初次尝试时务必从极少量开始。
  3.结合“非饮水”保湿
  单纯依靠喝水无法完全解决干燥综合征的黏膜干燥问题,需结合局部保湿措施,形成“饮水+局部护理”的双重保护体系。
  口腔保湿方面:选用无酒精的含氟牙膏,减少对黏膜的刺激;饭后用温水漱口,清除食物残渣滞留,降低感染风险;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人工唾液,可直接补充唾液成分,快速缓解口干。
  环境与饮食辅助:冬季或干燥季节,使用加湿器,减少黏膜水分蒸发;饮食调整上,多吃含水量高的食物(如西瓜、梨、黄瓜),补充水分;减少辛辣、过咸、过烫食物,减少黏膜刺激。
  三、特殊场景下的饮水调整
  1.夜间口干
  干燥综合征患者常因夜间唾液分泌进一步减少而口干致醒,需调整睡前护理与饮水方式:睡前1小时饮用100ml温水,预防夜间黏膜脱水;床头放置一杯30-50ml的温水,口干时小口抿饮即可,避免过量;同时可使用口腔保湿凝胶,涂抹于舌面、颊黏膜,形成保护膜以减少水分蒸发。
  2.运动/日晒后
  运动或日晒后,患者因出汗会丢失水分与钠、钾等电解质,若仅大量饮用纯水,可能稀释血液中的电解质,引发头晕、乏力等不适。此时应先饮用100-200ml淡盐水(1升水加入0.5g盐),快速补充钠离子;后续每15分钟饮用50-100ml温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若运动时长超过1小时,可适量饮用运动饮料补充电解质,但总量需控制在300ml以内。
  3.用药期间
  部分干燥综合征治疗药物(如免疫抑制剂、利尿剂)可能影响水代谢或加重口干,需针对性调整饮水:使用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期间,可能因药物副作用引发口腔溃疡,需增加饮水频次(每次10-20ml),保持口腔湿润以缓解不适;服用氢氯噻嗪等利尿剂时,需适当增加每日饮水量(比常规量多200-300ml),预防脱水;任何饮水调整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严禁自行增减饮水量。
  总结
  干燥综合征患者的饮水需兼顾“量的合理”与“质的适宜”,通过少量多次、控制水温的核心技巧,既能有效湿润黏膜,又能避免过度饮水带来的身体负担。夜间、运动后、用药期间等特殊场景的针对性调整,更能提升黏膜防护效果。记住:科学饮水不是硬性“任务”,而是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习惯。坚持正确方法,能让黏膜少受干燥困扰,生活更舒适!
  (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二病区、风湿免疫科联合病区 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