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艺坛书院·岁月留痕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故乡风月》:一瓣月光 一缕乡风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11日    来源:皖西日报

  伍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席慕蓉笔下的故乡,藏在月夜的笛声里,那是一种遥远而绵长的思念。当我翻开苏长兵的散文集《故乡风月》时,这份思念不再抽象,而是具象成了我的故乡义津镇的蝉鸣与祝园的月光,以及那些在书页间肆意生长的人间烟火。
  《故乡风月》里的束家园,是作者心底最柔软的角落,也是我探寻故乡影子的入口。那片茂林修竹,不只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岁月的见证者,它们守望着束家园的日出日落,也守望着一代又一代游子的乡愁。我的祝园,同样被岁月温柔以待,老井的辘轳吱呀作响,似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义津镇的念桥横跨小河,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在《故乡风月》里,我看到了祝园的前世今生。那些被遗忘的片段,通过苏长兵的文字重新焕发生机。
  乡村的田野,是大地最慷慨的诗篇。苏长兵写远畈平畴在暮色里舒展如绸,让我不禁忆起祝园的稻田,每到夏季,那片绿色的海洋便开始涌动,稻穗在阳光的轻抚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微风拂过,稻香四溢,那是土地的芬芳,也是故乡的味道。这种味道,无关贫富,无关贵贱,它是一种本能的眷恋,深深烙印在每个游子的灵魂深处。就像《故乡风月》中那些关于农事的描写,播种、插秧、收割,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农人对土地的敬畏与热爱,这也是我童年记忆里最质朴的底色。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书中对农家生活的刻画,充满了浓浓的烟火味。飘出炊烟的小楼,灶台前忙碌的身影,腌菜坛里的酸香,这些细节构成了乡村生活的日常,却也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部分。我想起祖母在灶台前忙碌的样子,她熟练地添柴、做饭,脸上洋溢着对生活的满足。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饭菜,不仅填饱了我们的肚子,更温暖了我们的心灵。在束家园与祝园,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是常态,农忙时大家齐心协力,丰收后一起分享喜悦,这种简单而纯粹的情感,在城市的喧嚣中显得愈发珍贵。
  除了这些,书中最打动我的,是那些被时光打磨过的细节。夏夜的竹床、长辈的蒲扇、田埂上的追逐、离乡时的炒花生,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却承载着我们最纯真的童年记忆。我想起祝园的婶娘分娩后送来的三个甜甜的糖溜蛋,想起老人们来家里做客做弯的样子,想起叔父们弯腰插秧时的汗滴。我也曾在祝园的塘埂上,和小伙伴们一起数星星,月光洒在身上,仿佛为我们披上了一层银纱;也曾在晨雾弥漫的田野里,追逐着那带着金粉翅膀的蝴蝶,笑声在空旷的田野里回荡。这些记忆,如同珍珠般散落在岁月的长河里,而《故乡风月》就像一根线,将它们串联起来,成为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宝藏。
  合上书页,窗外的月光依旧皎洁。此时的我,对“风是故乡暖,月是故乡明”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故乡的风,吹过田野,吹过山林,也吹过我们的心田,带来的是童年的欢笑和家人的关怀;故乡的月,照亮了我们回家的路,也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离别,也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期许。
  《故乡风月》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集,它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故乡与游子。它让我们明白,无论走多远,故乡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原乡,那里有我们的根,有我们的回忆,更有我们一生都割舍不下的情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不妨放慢脚步,翻开这本书,在文字间找寻那份久违的宁静与温暖,重拾故乡的山川与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