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中医调糖有方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6月12日    来源:皖西日报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许多患者尽管按时服药、控制饮食,血糖仍然波动不稳,长期下来还可能引发并发症。其实,除了西医的降糖治疗,中医的辅助调理在稳定血糖、改善症状方面也有独特优势。
  一、西医控糖的“卡点”在哪里?
  西药和胰岛素能快速降糖,但长期依赖可能带来副作用(如低血糖),且无法解决代谢紊乱的根源——比如胰岛素抵抗、脏腑功能失调。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糖友“药越吃越多,血糖却越来越难控”。
  中医视角:糖尿病(消渴病)是身体“阴虚燥热”的报警信号,根源在脾虚失运、肾精亏虚、痰湿瘀堵。就像土地干旱缺水(阴虚),野草(内热)疯长,单靠除草剂(降糖药)只能暂时控制,唯有滋养土地、疏通沟渠才能恢复生态平衡。
  二、中医怎么看糖尿病的“根”?
  中医讲究“治病必求于本”,要找到疾病的根源。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高那么简单,它背后往往隐藏着:
  1.脾胃“罢工”——消化系统不给力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相当于身体的“物流中心”。如果长期胡吃海喝(油腻、高糖)或者焦虑压力大,脾胃就会“消极怠工”,食物中的营养无法正常运输到全身,反而堆积在血管里变成“垃圾”(痰湿、瘀血),导致血糖升高。
  典型表现:吃得多却瘦(营养不吸收),肚子大、容易累(痰湿堆积),大便黏马桶(脾胃湿气重)。
  2.身体“缺水”——阴虚火旺
  糖尿病常见的口干、喝水多、尿多,其实是身体“缺水”的警报!中医称为阴虚燥热——就像土地长期干旱(肾阴不足),地下的虚火(虚阳)往上窜,烧干了津液,血糖浓度自然升高。
  典型表现:手脚心发热、晚上盗汗,眼睛干涩、皮肤瘙痒,腰酸腿软、失眠多梦
  3.情绪“添乱”——肝火太旺
  长期焦虑、暴躁就像给身体“点火”,肝火旺盛会烧干津液,加重口渴和多尿。中医说“肝木克脾土”,情绪差还会连累脾胃,形成恶性循环。
  典型表现:压力大时血糖飙升,容易生气、胸闷胁痛,女性更年期血糖波动大。
  4.运输“堵车”——痰湿瘀血
  高血糖久了,血液会变得黏糊糊,形成痰湿瘀血。这些“垃圾”堵住血管,不仅伤肾(蛋白尿)、伤眼(视力模糊),还会让手脚麻木刺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三、中医调理糖尿病有哪些“妙招”?
  1.中医调理“三板斧”
  修脾胃:少吃油腻甜食,多吃山药、薏米粥;脾虚严重者可喝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
  补阴液:口干明显用麦冬、石斛泡水;腰酸腿软吃黑芝麻、桑葚。
  通瘀堵:每天拍打大腿内侧肝经(从大腿根到膝盖),或红花+艾叶煮水泡脚。
  注意:
  少吃“火上浇油”食物:辣椒、烧烤、酒
  多做“平肝健脾”运动:八段锦、散步、深呼吸
  记住口诀:少生气、多睡觉、七分饱
  2.针灸疗法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足三里、胰俞、三阴交等),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胃肠功能,减少糖分吸收,缓解糖尿病引起的神经麻木、疼痛。
  3.运动和情绪调节
  八段锦、太极拳:柔和运动,适合糖尿病患者,能调节气血。
  调节情绪:压力大、焦虑会升高血糖,可通过冥想、深呼吸放松。
  四、中医调理糖尿病的优势
  1.整体调理:不只是控制血糖,更注重调整全身机能。
  2.副作用小:相比部分西药,中药副作用较少,更适合长期调理。
  3.预防并发症:通过活血化瘀、补肾养肝等方法,有效延缓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五、温馨提示
  虽然中医在调理糖尿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它并不是替代西医治疗。建议:
  1.正规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
  2.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3.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合理搭配中药、针灸、饮食等中医方法。
  4.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控制、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糖尿病就像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单纯控糖指标是“治标”,调和阴阳、恢复代谢功能才是“治本”。通过中医调理脾胃、滋补肾阴、疏通瘀堵,配合科学饮食和运动,很多糖友实现了减药、稳糖、防并发症的三重目标。如果你发现血糖总是控不住,试试中医调理,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正的健康,是从“调”开始的,而不是一味地“压”。
  (合肥市第八人民医院半汤院区 程越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