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老年患者胃癌术后全麻复苏护理要点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2日    来源:皖西日报

  一、全麻复苏期生命体征监测与干预,老年患者因基础代谢率降低、心肺功能减退,术后全麻复苏阶段需建立多维度监测体系。研究表明,术后6小时内是并发症高发期,需重点关注几项指标。
  循环系统管理:每15分钟监测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尤其注意体位改变时的血压波动,如平卧位转半卧位时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需警惕体位性低血压。
  呼吸功能维护:持续监测呼吸频率与深度,老年患者因麻醉残余作用易出现舌后坠,可通过放置口咽通气道或调整头侧位保持气道通畅。研究显示,术后早期氧流量控制在2-4L/分钟为宜,避免高浓度氧诱发呼吸抑制。
  体温调控:老年患者术后低体温发生率高达38%,需采用加温毯维持核心体温在36.5℃以上,防止低温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二、呼吸道管理与肺功能保护,针对老年患者术后肺顺应性下降的特点,需实施阶梯式肺康复策略。
  机械通气过渡期:拔管前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BT),评估指标包括潮气量>5ml/kg、呼吸频率<30次/分、氧合指数>200mmHg。
  气道湿化技术:采用主动加热湿化器(HME)维持气道湿度在33-44mgH2O/L,减少痰痂形成风险。临床数据显示,该方法可使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率降低27%。
  肺复张训练:术后2小时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收缩腹肌),每日3次,每次10分钟,可提升肺活量15%-20%。
  三、体位管理与早期活动,遵循“三步渐进”原则进行体位调整。
  麻醉复苏期(术后0-6小时):采用30°半卧位,既有利于膈肌下移改善通气,又可减少胃液反流风险。研究证实,该体位可使胃内压降低35%。
  过渡期(术后6-24小时):协助患者床上坐起并完成下肢屈伸运动,每2小时进行踝泵运动(背屈-跖屈15次/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功能恢复期(术后24小时后):在医护人员辅助下逐步实现床边站立-短距离行走,首次下床需监测立位血压,行走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
  四、疼痛控制与镇静管理,针对老年患者药物代谢特点,建立个体化镇痛方案。
  多模式镇痛:联合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含舒芬太尼0.5μg/kg)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阻滞),可使疼痛评分(NRS)降低50%以上。
  谵妄预防:避免使用苯二氮?类药物,优选右美托咪定(0.2-0.7μg/kg/h)维持RASS评分在-1-0分。临床研究表明,该策略可使术后谵妄发生率从23%降至9%。
  药物代谢监测:对肌酐清除率<30ml/min者,阿片类药物需减量30%-50%,并每4小时评估镇静程度(Ramsay评分维持在2-3级为宜)。
  五、营养支持与胃肠功能恢复,实施“三阶段营养支持计划”。
  急性期(术后0-3天):经鼻肠管给予短肽型肠内营养剂(如百普力),起始速度20ml/h,每日递增10ml/h至目标量1500ml/d。研究显示,早期肠内营养可使吻合口瘘风险降低42%。
  过渡期(术后4-7天):添加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配合腹部顺时针按摩,每日3次,每次10分钟,促进肠蠕动恢复。
  恢复期(术后8天后):逐步过渡到口服营养补充(ONS),采用低渗性配方(渗透压<300mOsm/L),少量多餐(6-8餐/日),蛋白质摄入量需达1.2-1.5g/kg/d。
  六、并发症预警与处理,建立风险分层预警系统。
  吻合口瘘监测:术后3-5天重点观察腹腔引流液性质,若引流量突然增加至500ml/d以上且淀粉酶>1000U/L,需立即行CT检查。
  肺部感染预防:采用量化评估表,包括年龄≥70岁、吸烟史、白蛋白<30g/L等7项指标,进行风险分级,高风险者每日进行2次振动排痰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筛查:术后每日测量双侧小腿周径差,若>3cm或D-二聚体>5mg/L,需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
  七、心理支持与认知干预
  针对老年患者特点,设计全周期心理干预方案。术后6小时即开始时间-地点-人物定向问答训练,每日3次,以降低术后认知障碍发生率。同时,通过调整环境光照、播放α波音乐及必要时给予小剂量褪黑素改善睡眠质量。此外,建立家属参与式护理制度,共同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对抑郁倾向者及时心理科会诊。实施此综合护理方案后,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至18%,平均住院日缩短2.5天。护理人员需关注个体差异,动态调整策略,实现精准化、人性化照护。
(铜陵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徐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