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胰腺炎的中西医预防与治疗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3月28日    来源:皖西日报

  胰腺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和内分泌器官,被称为“人体化工厂”。一旦发生胰腺炎,轻则腹痛难忍,重则危及生命。据统计,我国急性胰腺炎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消化系统常见急症。本文从西医防治和中医调理两方面,解析这一疾病的科学应对之道。
  一、认识胰腺炎:沉默的器官发出警报
  1.疾病分型与危害。急性胰腺炎:突发性炎症,约20%发展为重症,死亡率可达30%;慢性胰腺炎:长期反复炎症导致胰腺纤维化,可诱发糖尿病、胰腺癌。
  2.典型症状识别。急性发作:突发性上腹部持续剧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弯腰抱膝可缓解、恶心呕吐、发热、腹胀伴肠鸣音减弱;慢性病程:反复腹痛、脂肪泻、消瘦、血糖异常。
  3.常见诱因警示。胆道疾病:胆结石导致的胰管梗阻,占急性胰腺炎病因50%;饮食因素:暴饮暴食、长期酗酒;代谢异常:高甘油三酯血症,>11.3mmol/L风险显著增加。
  二、预防策略:构筑三道健康防线
  第一道:饮食管理。黄金法则:每日脂肪摄入<50g,急性期需<20g;烹调优选蒸煮炖,避免煎炸烧烤。中医食养建议:湿热体质,用薏苡仁30g+赤小豆15g煮粥;气滞血瘀:取山楂10g+玫瑰花5g代茶饮;推荐药膳:四神汤(茯苓、芡实、莲子、山药)健脾利湿。
  第二道:生活方式干预。饮酒限制:男性<25g酒精/日,女性<15g(相当于啤酒750ml/红酒250ml);运动处方:采用"三三制"运动法,每周3次,每次30分钟;BMI控制在18.5-24.9;情志调节:中医"肝气犯胃"提示,保持情绪平稳至关重要,焦虑会加重Oddi括约肌痉挛。
  第三道:高危人群筛查。建议以下人群每年进行超声/CT检查:胆结石患者、长期酗酒者、家族性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
  三、西医治疗:精准医学的三大武器
  1.急性期救治。黄金24小时:禁食水、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生长抑素持续泵入;最新进展: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降低感染风险。
  2.慢性期调养。胰酶替代治疗(餐中服用);血糖监测(预防继发糖尿病)。
  3.手术指征。胆源性胰腺炎伴梗阻、胰腺坏死合并感染、胰腺假性囊肿>6cm持续存在。
  四、中医调理:整体观下的特色疗法
  1.辨证论治原则。肝郁气滞型:疏肝理气,行气止痛为治则,方药:小柴胡汤加减;肝胆湿热型:清肝利胆,通腑泻下为治则,方药:茵陈蒿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脾胃实热型:清热攻下,行气开结为治则,方药:大承气汤合大柴胡汤加减;瘀热互结型:清热通里,祛瘀通腑为治则,方药:桃核承气汤配合外敷芒硝。
  2.特色外治疗法。穴位贴敷: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可促进胃肠动力恢复;耳穴压豆:胰胆、内分泌区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针灸止痛:电针刺激双侧内关、足三里,缓解腹痛腹胀;中药灌肠:大黄15g芒硝9g保留灌肠,促进肠蠕动;中药外敷:大黄、芒硝研末调敷胰腺投影区,清热泻火,解毒消肿。
  3.恢复期调理。药膳推荐:桃仁山楂粥(桃仁10g、山楂15g、粳米50g)活血化淤;节气调养:春夏之交、秋冬转换时,可用陈皮、山楂、麦芽各10g代茶饮,助消化;情志调节:肝郁气滞易影响胰腺功能,可按摩太冲穴,疏肝;艾灸疗法:隔姜灸神阙、关元穴;功法锻炼:恢复期患者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八段锦、散步等;按摩腹部:顺时针轻揉按摩50次/日,促进肠蠕动。
  五、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与展望
  1.急性期:西医为主控制炎症,中医辅助通腑泄热。
  2.恢复期:中医调理改善体质,预防复发。
  3.慢性期:中药延缓胰腺纤维化进程。
  六、常见误区警示
  1.腹痛缓解=痊愈:慢性胰腺炎需终身随访,每6个月查超声、CT或MRCP。
  2.中药可替代西药:急性发作期必须住院治疗,中药仅作辅助。
  3.胰酶补充会上瘾:外源性胰酶无依赖性,需遵医嘱长期服用。
  注意事项:中药方剂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预防胰腺炎需要管住嘴、迈开腿的恒心,治疗则要把握急性期控制、慢性期调理的原则。中西医各有所长,建议在正规医院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方案。胰腺这个沉默的器官,需要我们用科学知识细心呵护。
      (六安市中医院 刘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