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沃土春晖·春满江淮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春日读《春》春更美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3月20日    来源:皖西日报

  严仍江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春》为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问世90余年来,始终温暖着人们,像春雷唤醒万物,如春雨滋润心田,似春风拂过面颊,领着我们“上前去”。
  最近几年,我每年在三九寒天,都要重温、研读一回《春》,以战胜严冬,期盼春的到来;每年春天都要诵读几遍《春》,以更好寻找春天,同春天一起蓬勃。
  《春》通过春回大地、万物更新、人们拥抱春天蓬勃景象的生动描绘,展现出大自然的盎然生机和无限优美,表达人们在“熬过”严冬后的无比欢欣、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热情赞美之情和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意。这篇“春之歌”,充满浓郁的生气、美气、朝气和正气,流动着思想美、情感美、画面美、语言美,令人爱不释手、常诵不已。
  作为散文教科书式的存在,《春》在纵览自然长河“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四季“春种夏锄秋收冬藏”,总括了城市、乡下之景象,观照了人与自然的互动等等之后,居高临下,准确勾勒出富有春天特点的景与物、人与事,在它们的整体组合图景中,春天的特征被托举而出,立于我们眼前。
  东风来了,使一切都睡醒了,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因为花叶的醒来而“朗润起来”;水,因为冰雪消融而“涨起来”;太阳,因春气上升而“脸红起来”。它们觉醒了,在天地间为万物和人类搭起在春天精彩表演的舞台。
  ——作为大地主宰的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着不同色彩,互不相让“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还带着甜味儿引来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而且是杂样儿。这是多么优美而有生趣的画面。
  ——风,轻悄悄的,杨柳之下,吹面不寒,“抚摸着你”,像母亲的手温暖而轻柔;这风里有春耕新翻泥土的气息,有青草味儿,有各种花的香,还携带着清脆婉转的鸟鸣、嘹亮的短笛声响。这是温柔的风、快乐的风。
  ——春雨寻常见,一下三两天。春雨细又密,斜织着,笼罩着一切,浇绿了树叶,润绿了小草;烘托了夜的安静与和平,曼妙了乡下人们撑伞慢行、农夫地里劳作、草屋雨里静默的风景。这贵如油的春雨,这多情的春雨。
  ——春天来了,人也“醒了”“活了”。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每家每户、老老少少也像花儿“赶趟似的”走出家门,活动着被冬束缚的筋骨,抖擞着被冬压抑的精神,开始了新的一年辛勤的工作和生活。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一年的开始,都是新的,有生命力的;春天,是美的、生动的;春天,是健壮的、有力的。我们要走进春天、伴着春天、跟着春天奋进新征程。
  为了使春天的特征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为了更好地表达意蕴和情感,作者巧妙自然地融合了各种表达手段。
  ——大量修辞手法灵活、恰切的组合运用,使作品极其生动形象、情趣连连。“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类似的拟人句俯拾皆是,生动地表情达意,且富有情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大量比喻单用、连用(博喻形式),有时拟人、夸张、排比、对偶(非严格的)等联用,文字表现力增强了,更具直观形象、画面感。
  ——充分的想象与联想,使作品开阖自如、厚实丰满。作品将春天大胆想象为人,先是悄悄地走近我们,然后驱使东风唤醒大地、唤醒动植物、唤醒我们人类;接着让春天催动小草、春风、春雨、花树、鸟虫、人类,去各自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情;最后使春天像娃娃、小姑娘、像青年,鼓舞我们、激励我们,满怀希望、满怀激情、满怀信心“上前去”。作者由大片大片的草,联想到“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由眼前的花色、花香,联想到花儿所结的果实“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鸟儿快乐鸣叫,联想到它们筑巢与呼朋引伴,又联想到牧童短笛的响……由春风之暖,联想到古诗句“春面不寒杨柳风”;由春天人们的表现,联想到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引用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化色彩。
  此外,此文的语言通篇极富结构美、韵律美。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前两个分句反复,后两个分句结构相同,很好地表达对春天盼望时间之久心情之迫切、春天来时之激动之欢快的情感,且读起来节奏感很强又有韵味。
  总之,《春》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以美感,给人以温暖,给人以激励。在春天阅读《春》,春天会更美;在春天诵读《春》,《春》作会更美。让我们走进春天,读着《春》作,抖擞精神上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