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沃土春晖·春满江淮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李何林:鲁迅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奠基者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3月20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南开大学时期的李何林
  王国信

  李何林(1904—1988),原名李竹年,曾用名李昨非,学名李延寿,李何林是他闻名于世的笔名。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家、教育家,鲁迅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奠基者。
  李何林,1904年1月31日出生于安徽省霍邱县城关镇的一个贫民家庭,1914年入私塾,1920—1924年在安徽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1924年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1926年投笔从戎,报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参加国民革命军。主持口试的是沈雁冰。考取后被分配到武昌南湖学兵团,在“学兵日报”做编辑。他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受到领导赞许,调到11军25师政治部宣传科。25师政治部主任是共产党员李硕勋。
  1927年,蒋介石发动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时期。同年7月,在北伐军中以勇敢忠实著称的李何林,经李硕勋和姚光鼐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随部队来到南昌,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在朱德的带领下,向广东的潮州、梅县一带进军。途中,刚刚入党的宣传科科长李何林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主动带领文职人员上前线宣传鼓舞士气。为了精兵简政,不拖累战斗部队,保存革命火种,奉李硕勋之命,文职人员先行向武汉疏散。李何林经赣州、赴南昌、走九江,历经千辛万苦抵达武汉。后潜回故乡霍邱,和王冶秋、杜立元等人会合,秘密做着发展党员的工作。不久,担任霍邱县高等小学校长职务。1928年7月,地下党根据上级指示举行“文字暴动”,贴标语,撒传单,全城震惊。身份暴露之后,他不得不避居北平。在北平,他找到了好友未名社成员李霁野。不久,一起参加霍邱暴动的王青士、王冶秋弟兄也来到这里,找到未名社就是投入了鲁迅的世界。
  这时,一个新的领域引起他的注意——“五四”以来的文学论争。他开始潜心搜集和研究“革命文学”论战的资料,终于在1929年以李何林署名出版了《中国文艺论战》。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文艺思想论战的史料集,开启了我国现代文艺思想资料收集和研究的先河,也是一部和鲁迅有关的书。这本书的出版使他受到鼓舞,他开始全面研究鲁迅,收集这方面的书刊文章。在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任教时,编著成《鲁迅论》。
  从1929—1945年,李何林先后在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中法大学、云南大理华中大学等12所学校任教。在颠沛流离的教学生活中,1938年9月,他与妻子迁往四川隆县教书,1939年1月又迁往江津县白沙镇,与曹靖华、台静农同住一处。短暂的稳定,为他整理文艺论争的文章提供了机会,1939年7月,约30万字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编写完成,很快由邹韬奋领导的生活书店正式出版。这部《思潮论》对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是李何林前期的一部最有代表性的重要学术著作。他在现代文学和思想史中发现了鲁迅、发现了瞿秋白,充分肯定他们的重要作用和历史价值。他认为宋阳(瞿秋白的笔名)“在现代中国的文化批评社会批评和文艺批评上,和鲁迅占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的文章风格虽有一部分和鲁迅不同,但他二人的学识、思想、文章,在现代的中国实在可称双璧!”李何林是一个有胆有识的人,他敢于在那个年代,就把瞿秋白的铜版照片和鲁迅的照片一起放在这本书的扉页中,并且标明他们是“现代中国两大文艺思想家”,读者通过他的序言当然会知道“宋阳”是何许人也,这在那时是非常危险的。这个举动反映了他的慧眼,同时也表现出他的个性,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这些都给他惹来了麻烦。果然,书刚出版一年,就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查禁。
  李何林先是个革命者,然后再回到文学界和教育界的。他有着独特的革命经历,这种亲身实践使得他在服务中国的现实工作中,从一开始眼光就格外准确、立场格外坚定,处理问题的方式也非常接地气。他不是那种书呆子式的学者,他从实践中知道中国需要鲁迅,他学习鲁迅是为了实现鲁迅的理想,是为了建设中国。郁达夫在纪念鲁迅的时候就沉痛地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对此,李何林与郁达夫有着相同的认识,并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何林提出保卫鲁迅,就是保卫我们的民族英雄;保卫鲁迅,就是摆脱沉积在骨子里做奴隶的思维定式。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在悲痛中,李何林泛读报刊上的各种文章,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其中的问题。10月20日,李何林写了《为〈悼鲁迅先生〉的愤言》一文,对天津《大公报》关于鲁迅逝世的短评进行批判。因为这篇短评在对鲁迅进行评价时称:“他那刻薄尖酸的笔调,给中国文坛画了一个时代,同时也给青年不少的不良影响。”这段话使得李何林非常气愤,他写道:“我要请《大公报》‘短评’记者详细的指出来这‘不良影响’的具体内容,让读者看看,究竟是站在什么立场的‘不良’”,并说:“我想:‘深刻锐利’是应该来代替‘尖酸刻薄’的!鲁迅的一支‘深刻锐利’的笔,透入了教授、学者的骨髓和‘苍蝇蚊子’的灵魂;并且触着了他们的疮疤,因而使他们感觉不快”,“鲁迅先生死而有灵,也绝不接受你们的‘悼惜’!”李何林的这篇文章成为一个重要标志,记载着他在保卫鲁迅的漫漫长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此后,每当关键时刻,李何林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批判那些污蔑鲁迅的歪理邪说,保卫鲁迅。尽管这种选择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但他始终坚持真理、特立独行、不改初衷、无怨无悔。这就是现代文学和鲁迅研究界公认的“李何林精神”。
  他借在学校讲国文课的机会宣讲鲁迅的作品。因思想进步、宣传鲁迅,他屡受排挤和迫害。1946年,他到达台湾,先后在台湾省编译馆和台湾大学工作。1948年鲁迅的好友许寿裳遭到暗害之后,李何林被国民党特务监视,只身逃回大陆,由北平进入华北解放区,出任华北大学国文系主任。1949年3月随华北大学进入北平,同年7月参加全国第一届文代会,当选为候补理事,后调中央教育部任秘书长兼行政处处长。1950年10月调至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参与制定《中国新文学教学大纲》,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创立,贡献了智慧和心力。1952年出任南开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和鲁迅研究,是全国高等院校开设鲁迅研究课的先行者。在南开大学期间,曾被评为天津市先进教师,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宣传鲁迅是李何林的生活支柱。“文革”中,他受到了冲击,但他仍然利用“一切条件”研究鲁迅著作。1973年《鲁迅〈野草〉注解》“内部发行”,两年后公开发行。《鲁迅的生平及杂文》也在这一年出版。正因为如此,1975年,毛主席对鲁迅之子周海婴关于成立鲁迅研究机构的来信作了批示,在邓小平主持的政治局会议上批准了国家文物局对李何林的任命。1976年2月27日,他以73岁高龄,成为鲁迅博物馆首任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此后十年间,他呕心沥血,领导和主编了“鲁迅手稿全集”、“鲁迅年谱”、“鲁迅研究资料”、“鲁迅研究动态”,还组织编撰了“鲁迅大词典”,设立了“鲁迅日记”注释组,扩建了鲁迅博物馆,革新了“鲁迅生平展览”。百务丛集之中,李何林还兼任着北师大中文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在中国现代文学专业领域,他是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李何林总结鲁迅精神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并且说:“他不爱抽象的空洞的国家,而是爱这个国家的受剥削受压迫的人民,他救国为的是救民。所以,简单地说,就是爱国爱人民。这种思想在我们现在还是很需要的。”张梦阳在《中国鲁迅学通史》一书中说:李何林是鲁迅研究务实派的最高代表,他“刚直不阿,一身正气,始终坚持基础性研究,不写一句空话,给后人留下了坚实的学术成果”。这个评价对于李何林来说,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李何林保卫鲁迅的战斗传统,在现代中国思想史、文学史、鲁迅研究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1983年1月11日,国家文物局批准他的请求,准予辞去鲁迅博物馆馆长职务。1987年8月1日,他在入院第四天,自知沉疴不起,亲制悼词:“六十多年来,为党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现代文学和鲁迅研究人才……发扬鲁迅精神,驳斥了鲁迅生前死后一些人对鲁迅的歪曲和诬蔑,保卫了鲁迅思想。”并嘱:“死后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不搞遗体告别仪式。遗体可送医院供研究用。”1988年11月9日,李何林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李何林的一生,是与中国革命共命运、与鲁迅结缘,践行自己的崇高理想,宣传鲁迅、保卫鲁迅的一生。而且,他是以一个革命者的身份投身于鲁迅研究中的。在岁月跌宕的生活变迁中,他的磊落博大的胸怀、坚持正义的勇气、耿直慷慨的性格、教书育人的倾心、严己宽人的品德、衣食住行的俭朴,形成了他的人格魅力,为人们所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