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踏歌田园间
皖西日报
作者:严敏
新闻 时间:2025年03月20日 来源:皖西日报
严敏
初春时分,微风裹挟着丝丝暖意,轻轻拂过大地。踏入林水寨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但见这里河涌两岸春意盎然,乡间小道整洁干净,农舍小院窗明几净;花园中繁花似锦,菜园里泥土芬芳,果园内生机蓬勃,公园下欢声笑语不断,每一处都洋溢着乡村独有的魅力。 蛙鸣漫过林水寨的竹篱,我望见这片曾遍布泥塘的乡野,如今被重新编织成规整的经纬,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召唤着我们踏歌田园间,重拾那浓浓的乡情。 脚步踏过田埂,碾碎了记忆里的泥脚印。纵横眼前的1200余亩鱼稻田被测绘成精准的几何图形,讲解员说这是新培育的“鱼田雪稻”稻田,我却看见自己十岁时赤脚踩过的水田,泥鳅从趾缝溜走的触感突然鲜活起来。 稻田边设立的智慧农业墒情监测及自动化闸门,是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根据林水寨景区的实际种养情况,保证鱼稻、虾稻等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灌溉要求建设的墒情和监视设备,可以实时监测田间水层深度和不同监测深度的土壤温度、湿度、电导率等参数和农作物生长情况。 汩汩清泉滋润着干涸的田地,让稻田喝饱返青水。以往,稻田灌溉可是个体力活儿,传统的人工灌溉方式耗时耗力,还容易浪费水。但是在这里,灌溉只需“一键操作”。 “这是我们的稻鱼共生系统,等秧苗种下时就能看见鱼群在稻荫里穿梭。”顺着指引望去,肥沃的稻田正蓄势待发。忽然想起姥爷常说“稻花落,鱼儿肥”的农谚,他粗糙的手掌总能从浑浊的水面下捞出肥美的鲫鱼,鳞片上沾着的稻花,在夕阳里像是撒了金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农耕农具展示区,水车、锄头、犁、耙等传统农具静静矗立在土墙边。一把镰刀,一把犁头,一件件器物,都是当时人们生产劳作的历史见证,立体式地活化展示了农耕文化的发展脉络,蕴藏着世代传承的文化记忆。我的手指抚过木犁上的磨损痕迹,想起大水牛脖颈的皱褶里总藏着汗咸。现代耕作机的轰鸣盖过了农具的吱呀,但土地翻涌出的潮湿气息,依然与三十年前别无二致。 农事体验活动区,游人挽起裤脚,踏入泥田,跟着农民学习插秧,感受泥土的柔软与生命播种的奇妙,用掌心最后的热度去焐醒土地的记忆。那些被截断的根系,那些被格式化的四季,都在俯身插秧的刹那重新接续——用所有的虔诚,赎回千万年刻在基因里的乡愁。 在一座树影花香的民宿区,自然与淳朴的乡村民风构成了整个民宿的基调,悠闲与宁静是它的灵魂,乡土生态和农耕文化是它最宝贵的人文资源。城里人渴望回归田园,乡愁便是难以忘却的情怀,开在绿水青山间的民宿满足了人们对田园的向往。旧时光里,日子很慢,那种慢是等待稻谷的金黄,是静坐庭院里的悠哉,是心无旁骛的一种愿望。 农产品展示柜前,真空包装的“鱼田土米”、茶籽油、生态小黄豆、红薯粉、糯米粉等原生态产品琳琅满目……不由得舌尖泛起灶膛煨熟的饭团焦香。那些粘着草木灰的饭粒,曾把祖辈的指纹都烙进我的味觉记忆。 暮色驮着竹簸箕的轮廓爬上柴垛时,田埂正把林水寨最后一缕夕光揉碎在稻茬里。车轮碾过夕阳,后视镜里杨柳长长的柳条在空中勾勒出柔美的线条。在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乡愁,不再是缥缈的思绪,而是触手可及的美好,它承载着我对故乡最柔软的眷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