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沃土春晖·春满江淮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一树芳华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3月20日    来源:皖西日报

  赵承河

  人类对树的喜爱由来已久,大抵是因为在人类的繁衍生息过程中,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人类历史上与树有关的人和事,也是数不胜数。两千多年前,儒、释、道三教圣人皆与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儒家先师孔夫子在杏林讲学,三千弟子云集,开启了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和恕忠孝悌,乃至影响到后世对教育行业称之为杏坛。
  道教开山鼻祖老子,杏树下顿悟明道,开启了道教一脉,衍生出大道三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菩提树下顿悟,看尽人间生老病死,明悟生死真谛,佛教一派得以流传。
  三国时一代名医董奉,慷慨治病救人无数,只求杏树三五株。于是,就有了杏林妙手一说,杏林精神成为医者仁心的代名词。
  盛唐时李白、杜甫、王维,三人都喜欢杏林。李白的“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杜甫的“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王维的“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等诗句至今耳熟能详。
  时间的长河奔流不息,涌现比杏树、比菩提树更加璀璨的树来。这些“树”的背后,凝聚着对人民无私奉献和热爱,他们追求的不是个人荣华富贵,而是广大普通百姓获得美好生活。
  如阳春三月,革命老区盛开的、红艳如火的杜鹃花,也叫映山红。“此花不是寻常物,尽是英雄血染成。”为了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铸就中华民族血与火的历史丰碑。映山红,永远焕发着磅礴生机,熠熠生辉、茁壮成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耳熟能详的“谷树焦桐”,延续着革命先辈们一切为了人民的精神,续写着新的篇章。
  1958年,福建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人民群众根治风沙,在东山岛上栽下第一棵木麻黄,经过十多年持续奋斗,万亩防沙林浓墨重彩地描绘在东山岛上,让荒岛变绿洲。谷书记当初栽种的树被百姓亲切地称之为“谷树”。
  1963年,焦裕禄同志在河南兰考县亲手栽下一棵泡桐,用它解淤压沙、根治盐碱地,从而改变了兰考贫瘠的面貌,造福当地万千百姓。因此,百姓叫它为“焦桐”。
  纵观历史长河,在新中国的大地上,焦裕禄、谷文昌式的好干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谷树焦桐”也由独木而成林海,“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映山红、木麻黄、焦桐,它们虽无桂花香,却同样焕发出持久而又沁人心脾的馨香;它们虽无松柏的苍翠,却永远扎根在百姓的心中,无惧风霜雷电野火。
  这,就是真正的一树芳华,深深地根植于亿万百姓心中的韶华,才会永不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