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脑血管的“透视镜”
皖西日报
作者:张玉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25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现代医学的殿堂里,有一项技术如同脑血管的“透视镜”,为医生提供了窥探脑血管内部奥秘的窗口,这就是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介入放射学检查技术,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医生会在患者的桡、股动脉插入一根导管,然后通过导管将造影剂注入脑血管。随着造影剂在脑血管中的流动,X线机会捕捉到脑血管的影像,从而清晰地显示出脑血管的形态、结构、血流状态和侧枝代偿情况。这种检查方法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脑血管是否存在病变。 那么,哪些人需要做脑血管造影? 1.怀疑脑血管疾病患如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言语不利、偏瘫、偏盲、偏深感觉障碍、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 2.怀疑颅内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患这些病变可能导致严重的脑血管事件,如脑出血。 3.颈动脉狭窄或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这些病变可能导致慢性脑供血不足或急性卒中。 4.反复头晕、头痛患者通过脑血管造影可以排除是否存在脑血管病变。 5.需了解颅内占位病变血供与邻近血管关系患者,如某些富血管肿瘤术前判断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等。 脑血管造影是怎么做的?术前患者需进行一系列常规检查,包括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这些检查能有效确保手术安全。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以及过敏情况,尤其会重点关注患者对碘造影剂是否过敏,这对保障手术安全至关重要。此外,患者还需要进行备皮,即清洁手术部位的皮肤,同时练习在床上解大小便,为术后卧床休息做好充分准备。 一般情况下,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但倘若患者出现躁动不安,或者年纪太小,医生就会考虑选择全身麻醉。手术时,医生会选取桡动脉或股动脉作为穿刺点,将一根细导管插入。这根导管如同一条“探险之路”,顺着血管一路延伸至颈部或颅内的目标血管。当导管抵达目标血管后,医生会注入造影剂。在X光的照射下,造影剂能够清晰地呈现出血管的轮廓,此时医生便可以连续拍摄血管图像。整个手术过程大概持续半小时到一两个小时,具体时长会因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延长。 术后,经股动脉穿刺的患者需卧床24小时,穿刺侧下肢伸直制动;经桡动脉穿刺的患者制动时间相对较短,但也要避免术侧上肢受压及提重物。术后患者需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排出,保护肾功能。医护人员会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穿刺部位状况,如有无渗血、血肿等,确保患者安全。 脑血管造影存在哪些优点与风险呢? 脑血管造影在诊断脑血管疾病方面优势显著。其超选择性血管内显影技术可实现病变血管的高分辨率三维重建,为医生提供近乎微观的病变细节,极大地提升诊断的精确性与全面性;动态展示脑循环全过程,从动脉期直至静脉窦期的完整影像记录,让医生能全方位洞察脑血管循环动态,为精准治疗提供有力支撑。 然而,如同任何医疗技术一样,它也存在一定风险。碘造影剂可能诱发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疹、瘙痒,重者可引发过敏性休克;穿刺部位有出血、血肿形成的可能;导管介入过程中,斑块脱落引发脑梗塞、血管开通后血流骤增导致脑细胞损伤等风险虽较低,但仍需高度警惕。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医学技术的持续革新,这些风险已处于有效管控范围之内。 患者如何配合脑血管造影? 1.心理调适:患者术前应保持平和放松的心态,积极与医生沟通手术详情,消除内心的紧张与恐惧情绪。 2.遵医行为: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如遇不适或疑问,务必及时反馈。 3.饮食管理:术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遵循低盐、低脂、高维生素原则,避免过饱及食用易胀气食物,如牛奶、豆浆等。 4.适度运动:依据医生建议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术后初期切勿剧烈运动或过度用力,防止影响伤口愈合与身体恢复。 脑血管造影是现代医学的璀璨明珠,开启脑血管病精准诊疗新篇章。其优势为医生洞察脑血管架桥助力,推动医疗进步,守护患者健康,未来将发挥更大作用。 (金寨县人民医院 张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