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茶文化专题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我痴“六安茶”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丁瑞涵

  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焚香、点茶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这一片神奇的叶子,历经千年风雨,早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平凡的日常中晕染出一抹别样的诗意。于我而言,家乡六安的瓜片茶,更是一抹萦绕心间、挥之不去的眷恋。
  “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别州同。山环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六安,是一片山水相依的土地。青山翠影间,茶园错落,仿若翠玉棋盘铺陈于皖西大地,六安瓜片,便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孕育出独有的灵秀。在每一个晨曦微露的清晨,每一个烈日高悬的晌午,每一个晚霞辉映的傍晚,茶农们心怀虔诚,精心呵护着茶树。这形似瓜子的叶片,在时光的缝隙中散发着质朴而醇厚的清香,未曾在岁月里争奇斗艳、高声喧哗,却以其独特的滋味俘获了无数爱茶之人的心。
  六安瓜片是中华传统历史名茶,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在唐代被称为“六安茶”,在明代“六安瓜片”被称为上品、极品茶,清朝时作为朝廷贡茶。犹记年少时读《红楼梦》,贾母那句“我不吃六安茶”,让我心生疑惑与愤懑。初时,懵懂不解其中深意,为何这声名在外的六安茶,会被贾母拒之门外?后来想着,这看似简单的一句拒绝,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情境。在那侯门公府之中,茶已超脱饮品的范畴,藏着微妙的心绪与人情,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六安瓜片未施粉黛、质朴无华,在那钟鸣鼎食之家,或许少了些迎合富贵场的娇柔媚态,但在我看来,这恰是它的风骨所在。它无需借繁文缛节增色,仅凭自身的质朴醇厚、不事雕琢,便能在懂茶人的心尖化开一抹淡然,以纯粹的茶香和本真的滋味,诉说着六安的风土人情,如同大别山间的清风一般质朴而深情,带着泥土与草木的本真,吹走尘世的喧嚣与纷扰,自有一番清新脱俗的韵味。
  大学时代,行囊中带着六安瓜片奔赴远方。初与同学们言及,他们眼中的诧异至今记忆犹深。“六安瓜片?是一种瓜子吗?”这纯真的误解,让我既觉好笑又心生怅惘。原来,这陪伴我成长的香茗,在他乡竟是如此陌生。于是,我耐心地为他们讲述六安瓜片的来龙去脉,取出珍藏的瓜片茶,置于杯中。叶片墨绿含翠,形似瓜子,边缘微卷,带着手工采摘的质朴与执拗。提壶沸水高冲,茶汤入杯,色泽黄绿明亮,宛如山间晨露折射的日光,刹那间,茶香满室。递与同学,入口微苦,让人眉头轻蹙,未几,甘甜生津,恰似霁月清风,满是回甘。看到他们眼中绽出惊喜之光,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故乡的绿水青山在他们眼中倒映。六安瓜片用它独有的魅力,叩开了一扇扇紧闭的心门,也让我漂泊的心寻得一丝慰藉,知晓这缕茶香,是我与故乡斩不断的羁绊。
  六安瓜片,来自大别山的怀抱,用淠史杭的水煮沸。这杯承载着故乡绿水青山与人间温情的茶,在岁月里静静流淌,化作心底不绝的涓涓细流。历经风雨,方知晴日之暖;尝过苦涩,才懂甘甜之珍。六安瓜片在杯中沉浮,恰似岁月长河中的起起落落,而那始终不变的茶香,便是心中坚守的一抹温柔。此后的日子,无论风雨晴阳,这一缕茶香都会在心头缱绻,伴我追风赶月、踏浪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