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茶文化专题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记忆里的茶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品茗惠心   储军 摄
  吴修全

  小时候,乡亲们都清贫,茶绝对是奢侈的饮品。记得那时,夏天乡亲们干活,买不起好的茶叶,就买五块钱一斤的大片茶。这在当年是最粗,也是最便宜的茶了吧?这种茶叶都是一整片的老叶子,都还带着很硬的叶柄,因此乡亲们都叫这种茶叶“老茶叶棍子”。即使这种最便宜的“老茶叶棍子”在我们家也是奢侈,一年四季还是喝白开水的时候多。只有请人干活,还有逢年过节时,家中的茶杯里才能看见翠绿茶叶的影子。
  那时,炎热的夏天,有些农活必须要请人帮忙才能完成,比如脱麦,还有秋天割稻子等。这时,经济再困难,父母也要想办法买些茶叶回来。那时乡亲们都穷,消费水平都很低,平时即使家中待客也都是那种最便宜的粗茶,也不会有人去计较什么。只要有茶,就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父母带人在田里做活,奶奶在家负责后勤。奶奶会用土灶上的大铁锅烧一大锅白开水,然后给舀在瓦盆里,放上大片茶,放在方桌上晾凉后,再给灌在热水瓶里。最后,奶奶再把凉茶送到田间地头或打谷场上。夏天在打谷场上或者田里做活的人,往往是又热又渴,奶奶送的凉茶是最好的解暑饮料。“咕咚咕咚”一碗凉茶下肚,用手抹一下嘴,干活的人身上的暑热和疲劳顿时烟消云散,等到再干活时,身上就更有劲了。
  小时候过年比现在热闹多了,即使平时乡亲们的生活都很拮据,过年了也都要大方一回,把一个农历新年过得是红红火火。乡亲们在采购年货时,茶叶是必购的年货。这时,平时都很节省的乡亲们不再购买那种便宜的大片茶,而是选择质量好些的茶,如“某某毛峰”“某某黄芽”等。这时的茶具也讲究起来,不再是粗犷的大碗,而是用亮晶晶的玻璃杯来代替。家里来拜年的客人了,按照客人的长幼主次一一敬上一杯香茶,彰显着主人家的热情好客。大家一边喝着香浓的茶水,一边烤火,一边聊天,彼此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
  就因为小时候喝茶是一种奢侈吧,所以家里的长辈们都很讲究,即使喝剩的茶水也不能随意倒在地上让人践踏,要给泼在土墙上。这是对物质的一种珍惜和敬重吧,就像小时候家里的长辈教育我们要爱惜粮食一样。
  记得有一年,在江南上大学的哥哥从外面带回了一小铁罐茉莉花茶,这在当时很稀奇。当年,家里来拜年的客人都尝到了清香的茉莉花茶。用玻璃杯泡一杯茉莉花茶,翠绿的茶叶起起伏伏,中间还悬浮着一小朵一小朵洁白的茉莉花,看着玻璃杯中绿色的茶叶和白色的茉莉花朵,真的很有诗情画意,让人有置身山水中的感觉,真的是“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一次,到我们当地的一个老师家里做客,他给我倒了一杯特别的茶。冒着热气的茶杯里看不见一片绿色的茶叶,却有一些类似炒米粒的东西飘在橘黄色的茶水上,喝起来有些米饭锅巴的香味。我问老师这是什么茶,他说是青稞茶。怪不得喝起来有种锅巴的香味呢,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锅巴茶。小时候,家里买不起茶叶,有时感觉喝白开水没味道,我们就会在茶杯里泡一些焦黄的米饭锅巴。这种锅巴茶喝起来有种锅巴的香味,比白开水好喝多了。我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老师的青稞茶,思绪却又飘到遥远的西藏,因为我知道只有在遥远的西藏才种有青稞。我说老师怎么想起来弄青稞茶喝呢?老师说各种好茶都喝过了,就是想换换口味。小时候喝锅巴茶,是因为买不起茶叶;现在喝青稞茶,是因为想换换口味。其实,也不是茶才能作为茶,还有好多东西都可以作茶吧?只要你喜欢。
  如今,随着乡亲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的大片茶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好茶、名茶。喝茶的变化不仅体现了我们生活的变化,也折射了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