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踏秋
皖西日报
作者:王莉莉
新闻 时间:2024年11月07日 来源:皖西日报
王莉莉
选择一个秋意渐深秋色未浓的时节去金陵。繁茂之境多了几丝寥落,又不至于落寞;深绿的底色上慢慢着上黄色红色赭色褐色,又还未到浓烈。阳光被云朵过滤掉热烈,风清凉中又带着丝丝暖意。 金陵我去过多次:曾在中山陵拾级而上,一步一步寻找历史的脚印;雨花台旁喂过鸽子,它从胳膊上飞离时回纵一下的张力很清晰;微雨中站在朱雀桥看秦淮河的水波与灯光;于乌衣巷口的穿梭人群中伫立,翻找王谢堂的旧迹;站在美龄宫的楼上远眺,看梧桐叶翻飞的深情;也曾走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入院中就被那些雕塑扯出眼泪扑簌...... 这个秋天,去金陵小众一点的地方走一走,反正整个城市有鼓鼓囊囊的历史,而且今天变成昨天,历史的宫殿又会添上一个瓦片。 宏觉寺始建于唐,相传是唐代宗“感梦而筑”,后毁。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司空徐度重建,原名佛窟寺,后称弘觉寺,清代避乾隆皇帝弘历名讳改成宏觉寺。后遭兵火焚灭,被毁。宏觉寺的历史可谓久远。行走在宏觉寺内,寺庙群依山而建,参差错落,古塔巍峨庄严。却不似其他古寺古木参天,香火缭绕。朋友解释说,现在我们看到的古寺是建国后重建的。他提到宏成长老重振宏觉寺的过程——从未上过学的宏成长老亲自绘制建设规划图和建筑设计图,靠集资一座一座寺庙慢慢修筑,自身简朴到四季一衣颗粒无费...... 这几年,与弘觉寺相邻的牛首山风景区很是火爆,我们此行先去了那里,从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中出来走进宏觉寺,仿佛从盛夏一步跨入了深秋。朋友说,文旅局曾经跟宏成长老商量,将宏觉寺和牛首山连为一个风景区,以促盛香火。宏成长老拒绝了。故事不一定真实,却符合民间对宏成长老的崇敬——清修之地,香火源自虔诚,不必在意包装和宣传,也无需靠猎奇和盲从。据说,宏成长老从不说法布道,也许言行本身的虔诚就是最好的经文。一生只做一件事,用虔诚的灵魂和自由的言行。 我看到一位老僧一手拿着一个苹果,满面慈善的笑意,来到听经池边,那里的树荫下,一对中年夫妇带着孩子看池里的游鱼,老僧递上苹果说:“这两个苹果最大,给这两个孩子吃吧。”中年夫妇很惊讶,忙合掌回礼。 走出宏觉寺,我们转到南唐二陵——南唐先主李昪及其妻宋氏的钦陵和中主李璟及其妻钟氏的顺陵。从考古修复资料看,钦陵雄伟富丽,文物丰富,顺陵体制简朴许多,能确定帝王之墓的物品都不多,可见且能显出从先主到中主国势的变化。两座陵墓随着山势修筑,并未入地宫,倒像是山中凿出了两间屋子,我们走进去,感觉到高阔,不特别阴冷。 据说,考古人员在附近发现另一个墓葬,墓主可能是大周后。如果南唐的历史没有被北宋斩断,那么这儿很可能是李煜与大小周后的长眠之地。李煜最后成为阶下囚,饮下鸩酒后被葬在邙山,并未归葬于此。这儿是南唐的句号,不,是省略号。 五代十国的刀光剑影战火纷飞中,南唐像是一曲幽怨绵长的笛音,浪漫、缠绵、愁苦和哀怨。一支支诗词像一帧帧剪影记录一个王国的兴盛和凋零。个人才情与家国命运交融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气韵——历史适合感受,不适合评说。 从南唐二陵出来,我们顺道去了金陵小镇。这是一个新打造的古风小镇,楼阁、亭台、池塘、疏竹、盆景,应有尽有。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随处可见身着古装拍照的女子,使人恍入历史盛境。文化的展现颇具匠心,慢慢显现又逐渐隐去的《文心雕龙》,竹林中以灯光显耀出来的《洛神赋》,动态数字沙盘室内空间再现四季文人雅集,各色演出荟萃六朝文化精髓。行走其中,山林之趣,园林之精,文化之味,雅集之妙也能感受一二。 我们离开时已是黄昏,入园游客排的队很长,哦,金陵小镇,夜晚才是她醒来的时候呢,我们可以想象到灯火璀璨若星子、行人欢笑如仙人的盛况。这儿,好像是一个时光通道,将历史与现代连接,你可以自由穿梭,在穿梭的过程中,你不也在书写新的历史吗? 浅秋季节一番浅游,看历史,悟现实,想人生,也别有一番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