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人在旅途·城事·茶舍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眼镜湖之秋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11月07日    来源:皖西日报

  李开琥

  平静的湖面倒映着风轻云淡的蓝天,小岛上婆娑曼舞的垂柳沐浴着落日余晖,翠绿挺拔的水杉也因这秋日暖阳而明媚俊朗起来。水杉下面是修葺一新的苗圃,苗圃中红花檵木和南天竹掩映着灵璧石雕砌的假山。小岛被离离碧草铺盖得严严实实。每次路过这里,看见这眼镜湖心岛上的垂柳,都会想起“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浥露似沾巾”这绝妙好辞,只是不知道红花檵木的苗圃里有没有兰花躲在灵璧石下。
  眼镜湖的水面上是一簇簇已经收起花芯的睡莲,在翠绿的圆叶中直立着,像极了悬在空中的彩笔。睡莲也是有灵性的,它们迎着最初一抹朝霞醒来,睁开眼睛,在晨光里缓缓地盛开,而过了午时,不管天气阴晴,它们又陆续合上花芯,就像人们闭上眼睛缓缓地睡去。
  忽而,有奶孙俩沿着湖东侧鹅卵石铺就的曲折香径一跑一追,孙女欢快地叫道,看谁先到湖边的春晖亭。她们很快来到桂花树下朴实的平板桥。虽说是平板桥,也颇具素雅之气。两边栏杆的柱子、柱头和抱鼓石一应俱全。过了平板桥,便来到眼镜湖的湖心岛,迎面便是一座南洋风格的圆顶六棱雅亭,这便是春晖亭。
  亭前一碑,碑上有铭。铭云此亭由原国立安徽大学二十名旅台校友捐资兴建。亭子正中前后四个楹柱分别挂有楹联两副,进门“两岸同根盼早日珠联璧合,一亭独秀感昔时敬业乐群”,情真意切,一语双关。进得亭子,奶孙俩坐在大理石坐凳上,一字一句地读着亭内的另一副楹联:“池静波平花影笑迎垂钓影,林幽径曲鸟声喜伴读书声”,这副对文更是有声有色,惟妙惟肖。这时,走来一位老者,观其儒雅之态,知道是校园里的前辈。老者轻声道:“观此亭,不能仅赏其外华,更要欣赏它的文化价值。小朋友,你看啊,这上面至少有三位书法家的墨宝,而最最珍贵的是这两幅楹联的联语,它的作者王健庵先生,虽已驾鹤西去,但是他,却是这个学府中的不朽人物。”
  湖心岛上,东西两桥之间有一大理石碎花小径,将眼镜湖分为南湖和北湖。沿着小径向西,来到被诗人称为枫桥的石拱桥。小拱桥掩映在元宝枫的红叶之下,秀气端庄而又典雅,特受诗人们的青睐。很喜欢蘅风老师的词《望江南·龙河之秋》:“枫桥畔,物色劝人留。数盏红莲温夏梦,一枚银杏拾清秋。漫步意悠悠。”这儿景色美得诱人,让人流连忘返。枫桥的美,在桥上只能识得其中一二,需要在南湖的东南角岸边,或在北湖的西岸,与“数盏红莲”、与“一亭春晖”、“枫桥”的倒影一起方能领略它的美景十分。
  枫桥上,元宝枫的红叶如诗如画,与桥下的红莲、红鲤相映成趣。忽然听到那位老先生又在深情地吟唱:“目光炯炯地盯着你,盯着你、盯着你——/长校者你得小心,你背后有众人警觉的眼睛,目光炯炯地盯着你,盯着你、盯着你——/育人者你得留心,你背后有人们关注的眼睛,目光炯炯地盯着你,盯着你、盯着你——/治学者你得用心,你背后有父母期盼的眼睛。”啊,这是著名诗人治芳老师的诗《眼镜湖有感》。
  建国初期,眼镜湖一带原是农田,政府征用这片土地建造大学,其间的水域也一并征用,其中面积相近而又相邻的两个小水塘像极了一双眼睛。建校者们匠心独运,从东西两端挖了两条沟渠把两个水塘连通起来,在沟渠之上架上一平一拱两座装饰性的小桥,这片水域便成了读书人的一副眼镜,眼镜湖由此得名。湖的东边是教师住宅区,西边是教学楼群,南湖和北湖之间的曲折小径,枫桥雅亭,嘉木成荫。王多治老师(诗人治芳),每天上课必经此径。日子越久,相知越深,他忽觉“眼镜”背后是“眼睛”,灵感迸发,从而诞生了《眼镜湖有感》这首振耳发聩、令人深思的绝佳诗篇。
  眼镜湖,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印迹。湖水微漾,仿佛在诉说着她过去的辉煌与未来的可期。它不仅是一片风景秀丽的湖泊,更是一个充满智慧与自律的精神家园,它承载着太多人对校园的爱。
  眼镜湖之美,李睿老师的诗《春日过眼镜湖》为证:“无数新荷添碧色,紫荆花发小桥横。春晖亭畔风如水,听得蛙鸣第一声。”当下虽为菊月,新荷成秋莲,但湖面上仍然红莲盏盏,春晖亭轩昂依然,还有那春天的蝌蚪现已是湖中的鸣蛙,紫荆树上挂满的籽儿接替了绚丽而又尊贵的紫荆花。
  湖光好,枫叶落桥石。一树金黄银杏果,满枝乌桕籽如瓷。最美是秋实。
  看那边,在枫桥上留影的一群返校校友,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担当重任,带着对母校的感恩与思恋,从世界各地汇聚春晖亭,他们正是眼镜湖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