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城事·茶舍·夕阳佳苑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清明泡稻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3月30日    来源:皖西日报

  李成林

  “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清明时节,气清景明、万物勃发,春耕生产也拉开了大幕。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很小的时候都听大人们说,“清明泡稻,谷雨下秧”。
  水稻,是我们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也是收益最高的经济作物。有关水稻种植的农事,是一点也耽误不得的。小时候,我就看过同一块晚稻田,一半密密匝匝,一半稀稀疏疏,长势极不匀称。我问父亲:“为什么这块田里的秧苗不一样?”父亲说:“因为栽插这块田秧苗的时候,恰逢‘立秋’,长势好的,是‘立秋’前插的,长势差的,是‘立秋’以后插的。”相差一天的工夫,却有这么大的差别,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庄稼活,不用学,邻居咋做你咋做。”种田种地表面上看很简单,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要跟随邻居干就行了。但事实上,每一种农活都有讲究。所谓“秧好一半谷”,是说强壮充足的秧苗,是稻子丰收的前提,而错过时令的秧苗,先天不足,谷粒也不可能长饱满。所以才有“清明泡稻,谷雨下秧”的农谚。
  父亲是一个庄稼能手,对各种农活都有自己积累的经验。清明过后,他把经过太阳晒好的稻种放在用稻草编织成的“毛包”里捆紧,然后放进水池子里浸泡一天一夜。再用清水淘洗干净,滤干水分,在地面或是竹扁里垫一层干净的稻草,铺一条麻袋,把种子均匀地平铺在上面,再用稻草或旧棉絮把上面及四周包好、捂紧。三到四个小时后,用手插进里面感受一下温度,如果烫手,就用冷水降温。如果偏凉,再覆盖保温。一般两天两夜开始发芽。通过控制水份来调整根芽的生长,健康的稻芽是芽短根长。最后,把出好芽的稻种散开凉芽,以适应温度,提高成苗率,等待下田。
  下种的苗床叫“秧母子”,选择背风朝阳而且上水和放水都方便的田块,用农家肥做底肥,耙细、平整后,差不多也就到了“谷雨”的节气。父亲把种芽均匀撒入整理好的苗床里,适时晾晒、上水,经过精心管理,秧苗便茁壮成长起来。
  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按照节气安排农事是现在仍然遵循的法则。虽然现在的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段育秧、旱育稀植、抛秧等逐步代替了过去的水育秧,水稻产量也实现了数倍的增长,但精耕细作、人勤地丰的祖训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