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城事·茶舍·夕阳佳苑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父 亲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3月30日    来源:皖西日报


  徐缓 摄
  陈恒青

  父爱如山。父亲离开我们已11年了,每每回忆父亲,那丝蛰伏于心底的痛就会被掀起,父亲在时我有人关心、有人守望、有家,我对父亲的思念是深沉的。
  从小父亲最疼我,因我是家中唯一的女孩,这让我哥和我弟甚是嫉妒。记得父亲总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和酒坛子,你们不要比。”他把最深最多的爱给了我。我很崇拜父亲,父亲不仅长得帅,而且才华横溢、正直能干、风趣幽默。
  我喜欢文学源于父亲的启蒙教育。父亲是六十年代合肥师范学院(现安徽师范大学)本科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熟读中外名著,喜写作且文笔流畅细腻。记得刚上小学时,父亲就让我描红写字,还常买小人书、连环画册给我看,工作之余就会给我讲《水浒传》《杨家将》《西游记》中的章节,稍大时给我订阅《小朋友》《儿童时代》《青年文摘》《半月谈》,鼓励我多动笔写写读后感,不必在意文章篇幅长短。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下,我从小就热爱文学,爱朗诵、爱记随笔,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喜欢用文字和语言表达出来。
  父亲是个粗中有细的人。父亲有两个姐姐,在家也是个老幺,从小也是被惯着长大的,可父亲身上却没有那种自以为是、不通情理的习性。虽平日家里的事情多是母亲和奶奶操持,父亲也不会多问,但是每逢年节,家里的糊屋顶、选中堂、挂对联则是父亲亲力亲为。一年下来客厅顶上白光联纸早已发黄,需要揭下来换上新的迎接新年。从打浆糊、布局、裁剪、接头处理等这些都是父亲一力完成,这需要耐心和细心。而我则帮忙扶着梯子,打个下手,那时家里也只有客厅的屋顶才能享受这个待遇。糊顶的活至少要大半天时间才能完成,糊好的顶瞬间把客厅衬得亮堂许多,洁净许多,那时父亲满眼满脸都是藏不住的成就感。选中堂画和对联也是有讲究的,为了选到合适的,父亲总会把能去看的地方转个遍,有时还要来回比较内容和意蕴,当时我跟着一起心里没少嘟囔“真是个不嫌麻烦的主”。正是这份执着,每年家里的中堂画、对联都会得到亲戚朋友和周边邻居的夸赞为“书香之家”,让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父亲对家人的爱是含蓄又深沉的。父亲大学毕业后分配当了教师,那时大姑和姑父在乡镇工作,几个表哥跟着父亲上学直到高中毕业,吃住都在我家里。记得小时候家里的人口挺多的,也非常热闹,父亲对表哥们视如已出,表哥与我们相处就如同亲兄妹一样。这份感情一直延续至今。我结婚生子后,父亲对外孙疼爱有加。记得那时父亲刚刚退休,正赶上河虾上市季节,父亲一早就去水库河边买最新鲜的河虾送来给小外孙,父亲送来时我才刚刚起床。我至今难忘父亲清晨给我送河虾的情景,这份对儿女的爱和记挂是不需要用言语表达的。
  父亲写得一手好钢笔字。都说字如其人,父亲的字钢劲有力,流畅洒脱,一如父亲的为人和工作。父亲为人耿直,有什么就会直说,不会弯弯绕,甚至让人下不来台,母亲总埋怨父亲情商不高,得罪人都不知道。父亲对工作认真,从一名教师到教育部门领导,一路走来,靠的是自身能力和对工作认真与敬畏。记得1991年的那场洪水,父亲接到命令后一直都在抗洪抢险一线,顾不上身患直肠癌的妻子、七十多岁老母,还有在上学的我和弟弟(哥哥当兵在外地)。当时暴雨不停,泄洪加量,两天两夜父亲都在忙着转移师生,自己差点被洪水吞没。父亲如此平凡,也如此不凡,他乐于奉献、公而忘私,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也给儿女起到了很好的表率。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子欲养而亲不在,父亲走时还不到七十,今恰逢清明,以文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