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小记者园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愿山河无恙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12月24日    来源:皖西日报


  冯文 摄
  韦牧牛

  四月初春某日正午,平日里喜欢骑行的我,准备到单位对面的三中心加油站给我的“大毛驴”加个油,刚一下楼就看见一个警察同志在设置路障及指示标牌。于是我喊了一嘴:警察同志,怎么了呀?
  从警察口中得知因城南疫情的扩散,几个小时后我们的小城将静默管理。果然我刚回到小区,出入口就已经只进不出了,而就在这个时候我也收到单位停工的信息。本以为短期即可解封,殊不知此次却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看到楼下的社区干部、“大白”忙得脚不沾地,便深感居家裹足不可取,只因顾炎武先生“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之言,一直在脑海中回荡。
  疫情暴发以来,年年我都会加入防控志愿者队伍,为我们小城的抗疫贡献一份力,所以本次也不例外。多数业主都选择了居家隔离,我们单元加上我一共三人参加志愿者队伍,另有某大学张教授、某学校管校长。我被分配到核酸采集后备组,配发有“大白”隔离服及全套防护装备;他俩在物资配送组,前期因物资紧张,他们仅分配到口罩和简单的手术防护衣,但他们仍然毫无畏惧,一丝不苟地认真工作,帮各个楼层除垃圾、消杀,给居民送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师表”。
  由于集中核酸采集同样具备传播风险,防控指挥部决定原定点采集改为上门采集。工作量瞬间倍增,导致采集岗人手不足,于是我们志愿者预备队即刻投入工作,和外地支援六安的医务人员一对一搭配,组成多个小组逐户采集。
  早上七点多,我们在小区活动中心集结,穿戴装备并等待医务人员到来后,组队奔赴楼栋。首两轮的检测,我分别与来自滁州和定远的医生搭班,对本单元进行逐户检测。由于首次接触采集工作不熟悉流程,加之对病毒还是具有一定的恐慌心理,所以我也略有紧张,以至于慌忙中出乱、效率不高,偶尔甚至发起呆忘记给医生递试剂管。忙活了半天,我们仅检测了50余人,我因为自己的愚拙而不悦。
  次日,和我搭班的是一位来自铜陵的许医生。她性格开朗,亲和力强,她察觉到我的一丝紧张,便主动和我聊起家常。我们一边检测一边闲聊,渐渐地我就没那么紧张了,取试剂管、扫码、登记,也没那么慌乱了,效率提升了很多;而她动作麻溜,采集、折签、封管一气呵成,一看就是干练的医务工作者。
  由于之前常年在深圳从事快节奏工作,我做任何重复性的事情都有总结经验、琢磨办法、提升效率的习惯。采集时我长了个心眼,用手机记录下有人居住和无人居住的门户及楼层,这样下次采集时,无人居住的就可以不敲了。许医生动作快,我也要赶在她采集完成前的间隙去迅速操作手机录入。次日的采集工作开始前,我便已打印好本单元有人和无人的房间对照表拿在手,省去了无效的敲门,半天下来我们居然提前半个小时完成全栋楼的检测,配合得非常默契。
  几日下来,我们的动作一天比一天快,我会提前敲好门扫好码,并把试剂管递到她面前,而她则会在我扫码时做好消毒,将检测棉签提前打开并码好方便抽取;她尚在检测的时候,我便已提前按好电梯等候。我们配合越来越默契,为提高我的拿取速度,我还用塑料袋和封箱胶自制“交叉背包袋”,不仅穿戴、取试剂瓶方便,还能重复利用。社区领导可能觉得我们效率上来了,也给我们加了菜:负责本栋同时兼顾另外半栋楼的核酸检测。能者多劳,我们很有成就感!
  从本单元到另外半栋楼的单元,有400多米的距离。我心里盘算着这也是可以节省时间的呀!步行的话要走三五分钟,按照我们的效率,我们可以检测一层三户呢,要把这个时间节省下来,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好让医生早点回去休息。这下我的“大毛驴”派上用场啦!于是,每天都可见两个“大白”,骑着一辆“巡航重机车”,在小区里驰骋,赶往下一个检测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疫情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渐渐得到了控制。不知不觉最后几轮核酸了,我们的采集能力达到一天八九十人,而且我们组基本都是较早完成并交试剂管到收集处,还能支援别的小组,为他们送物资。
  其实啊,我们都是一群平凡的人在做平凡的事,但是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得不简单,那才是我们觉得这么多天的辛苦最值得的地方,因为我们都坚信自己迈出的每一小步,汇聚起来,定能撬动整个抗疫战斗的一大步!经过全体医务人员、社区干部、志愿者的努力,必将迎来疫情的又一次胜利。愿山河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