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直通车·纪事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家乡巨变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09月20日    来源:皖西日报


  本报记者 田凯平 摄
  韦国华

  在我出生的年代,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全国解放前,淮河水经常泛滥成灾。控制好流入淮河上游的各支流,在流经我家乡的史河建造梅山水库,就是治理淮河的一项巨大工程。
  新中国建设初期,苏联派出很多各个领域和行业的专家来支持我们国家的建设。后来中苏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矛盾和对立,造成了中苏两国关系决裂的状况。上世纪50年代,正在设计中即将上马兴建的梅山水库,因苏联撤走了全部专家并带走了所有的设计图纸,工程陷入瘫痪。当时的中国,连煤油、火柴、铁钉、肥皂都不能制造,都得从外国买回这些“洋油”、“洋火”、“洋钉”、“洋胰子”,想自力更生、独立建造现代化的大水库,可想而知有多么艰难。但是,从不怕困难的中国人,在一张白纸上摸索着自行设计图纸,自行施工,靠肩扛手抬,硬是把这座蓄水量达23.37亿立方米、坝高88.24米、控制流域面积达1970平方公里、宏伟的梅山水库建造起来了,成为皖西世界性伟大水利工程——淠史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在淠河、史河建造的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以54.63亿立方米的总库容量和4671平方公里的总流域面积,牢牢地控制着淮河的水量,桀骜不驯的淮河从此归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皖西人民,不再危害沿河百姓。淮河治好了,伟大的淠史杭水利枢纽工程诞生了。受够旱涝之苦的皖西,也变成了赛江南的鱼米之乡。
  为了修建梅山和响洪甸两大水库,上世纪50年代,家乡金寨县10多万库区百姓移住高山,赖以为生的10多万亩良田、10多万亩山林被淹没,加上革命战争时期10万金寨儿女参军参战、为国捐躯,这4个“十万”,成为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斗、牺牲和创造奇迹的一个缩影。
  我的老家三合公社关山大队银冲生产队(现为桃岭乡龙潭村银冲居民组),处在梅山水库淹没区,我们被要求全部搬出库区。我爷爷在山上砍了一些小松树,在一处山坳里盖了三间一贫如洗的茅草屋,我们一直住到改革开放的80年代。
  在几十年战火之后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物资奇缺,6亿人口的吃、喝、住、穿、用的物资无法得到充足的供应,只能选择计划经济下的票证定量供应,买粮食、买肉、买油、买布、买灯油、买火柴、买肥皂……不管什么生活必需品,都得凭证凭票供应。
  1976年下半年,在实在穷得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们生产队几个队委干部(我当时担任大队团支部副书记、生产队会计)就冒着风险,偷偷将生产队里的田地(六十年代学大寨运动时我们队新开了几十亩田地)分配给各户社员种,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的积极性,粮食、油料的产量一下增加了好几倍,能吃饱肚子了,供应粮也不需要了。
  可喜的是,到了1979年我们广大农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农村的田地可以理直气壮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多余的劳动力,不再被死死地捆绑在田地上搞大呼隆、吃“大锅饭”,可以外出进城打工,可以经商,可以办工厂,可以大片承包土地搞种植养殖。我的一个侄女,他们夫妇到北京打工,几十年的艰苦拼搏,有了自己的实体企业,已成为亿万富翁;我的一位亲戚,初中毕业就去南方打工,几十年后的今天,他的公司已成为集团公司,产品外销世界各地。在我的动员下,他还斥资数亿在家乡投资建厂,为家乡的就业和经济发展做贡献。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老家那个乡、那个村大变样了。过去我们住的那些茅草屋全都消失了,很多农户住上了小洋楼,电灯、电话、电视、冰箱、煤气灶、空调基本普及了;过去肩挑重担爬大山的偏僻农村,如今村村通了公路,通往县城的金桃大桥,长虹般一架飞跃梅山湖,再不用乘水库里常被大风掀翻、落水人亡的小渡船去县城了。老家那个居民组,七成左右的农户家里有了汽车,考上大学的多了起来。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很多农民在县城里买了商品房。这40年的改革开放,将我的家乡金寨县从几乎是刀耕火种的小农时代推进到通公路、通电、通网络、通自来水,有高铁、有高速公路,即将建设飞机场的现代社会。
  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经济的运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有企业进行改制,民营企业兴起,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港台资企业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了。六安市统计局资料显示:六安全市在改革开放前1978年的GDP(国民生产总值,含寿县)只有9.8亿元。到2018年,全市GDP(国民生产总值,不含寿县)已达到1288.1亿元,增长了128倍。
  经济体制的改革,改革开放的深入,生产的飞跃发展,市场的普遍繁荣,给家乡带来巨大的变化:昔日商品短少的百货公司和供销社变成了现代化无限量供应的超大商城和超市;破破烂烂缓缓移动的长途汽车变成了动车、高铁、飞机;破旧的职工宿舍,变成了高楼林立花园般的现代化小区……那些粮油供应证、布票、肉票、……早已成为爱好收藏者的收藏品、投资理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