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满泥土 心中装着百姓
张正武 本报记者 徐有亭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19年09月20日 来源:皖西日报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地处淮河岸畔的霍邱县周集镇双桥村驻村扶贫专干陈皓昕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诠释。他不忘初心,情系双桥村贫困户,倾注真情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与贫困户之间架起了一道五彩斑斓的彩虹。 2017年,陈皓昕由六安市广播电视台中波发射中心派到双桥村,担任驻村扶贫专干。该村离周集镇约20多里,地理位置偏僻,基层设施薄弱,集体经济为零,是霍邱县9个重点深度贫困村之一。看到这情景,陈皓昕为村民艰苦的生活环境心酸,也感到自己肩上责任。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考验人。陈皓昕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坚持经常性走访和每月集中走访相结合,掌握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找准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措施。特别是在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活动中,他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今年双桥村脱贫任务重,时间紧,有大量的基础数据摸排、整理及上报工作,村干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且普遍年龄较大,对计算机办公心有余而力不足。”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刘荣华介绍,陈皓昕便利用个人精通计算机技能的条件,帮助村干处理电子化文件、数据,传递文件材料,让扶贫数据更加及时精准,完成了所有的电子版数据、文件的制作整理。 就在他专心工作的时候,家庭生活遇到了挫折,妻子打电话说:“孩子出生时臂丛神经损伤造成左臂瘫痪,需要赴上海手术治疗后又需反复赴上海、合肥等地康复治疗。” 祸不单行。陈皓昕的妻子查出妇科病,又因宫颈癌前病变需手术治疗并长期观察复诊,医药花费需要数十万元。“自孩子受伤以来,妻子便请假休息和孩子一起奔波在去医院的路上。家中还有一个刚上小学的长女需要照顾,为了支持我的工作,妻子独自一人承担家庭的责任,保证了我安心驻村工作,我对不住妻子与孩子,欠她们太多了。”陈皓昕告诉记者。 双桥村底子薄、困难多、产业弱,要想彻底摆脱贫困,必须发展富民产业,让产业发挥持续动力。在村里,在田间地头,或是饭后村头聚集的地方,陈皓昕都会加入进去,逢人便说富农、强农、惠农政策和现代农业知识,有意引导话题展开讨论。 润物细无声。慢慢地,“产业结构”“现代农业”等这些词语在村民的言谈中多了起来。在他的引导下,双桥村成立了第一个“稻虾混养”的枫浩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这个项目已通过租赁、劳务、带资入股等形式,带动116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示范带动47户贫困户发展稻虾共作等水产养殖840亩,户均增收4000元,实现‘一田两种、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为全村脱贫攻坚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积极作用。”该村支部书记魏锴畯告诉记者。 为扩大产业规模,陈皓昕不分白天黑夜,深入农户家中宣传产业政策。2018年,双桥村大力发展单一品种肉鸡养殖特色产业,全村有282户农户养殖肉鸡,每户平均养殖达200只以上,占全村农户总数的20.4%。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全年努力,双岗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72%,村集体收入达到15.1万元,顺利完成整村出列脱贫任务。“双桥村的产业发展,离不开驻村工作队,尤其是陈皓昕,以村为家,情牵贫困户,一心想着贫困户怎么去脱贫。”该镇党委书记朱余江这样评价陈皓昕。 产业发展了,一系列项目纷至沓来。投资近630万元,建设了乔吕路、瓦西提水站、渠道硬化等水利兴修“最后一公里”项目、自来水安全饮用水工程、无线宽带免费安装、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等一系列“双基”项目;争取了300多万元危房改造、产业、就业、金融、教育、光伏、健康、社保兜底等到户扶贫项目资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较大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