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下 太 平
皖西日报
作者:金从华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11日 来源:皖西日报
金从华
天下太平,本意是全世界平静无事,大多理解为社会安定,天下平安。太平盛世则是指社会长期的和平、繁荣。因此,历朝历代把“太平”用作地名、人名,甚至当作年(国)号也是司空见惯的事。 把“太平”当作年(国)号的封建帝王,起初的愿景也是希望社稷稳定、生生不息,但往往是事与愿违。 十六国时,鲜卑贵族首领王始不满南燕的奴役压榨,在山东起兵,于公元403年建立王始帝国,自称太平皇帝。据《晋书.卷一百二十七》载,太平皇帝在位仅半年多时间就成了南燕慕容德的阶下囚。想要建立一个太平国家是何其艰难也。 隋末江西鄱阳人林士弘,对隋炀帝的大兴徭役、横征暴敛早已恨之入骨,于公元616年起兵反隋,自称南越王,后称帝,国号“楚”,定都豫章,年号“太平”。“林皇帝”也是受够了炀帝百般折磨才希冀天下平安的,只可惜仅“太平”了九年,这位豪迈爽直,还有点头脑的“林皇帝”便向旧制度举起了白旗,倒是让李渊捡了个大便宜。不过也不能说后来的“盛唐”与“林皇帝”半毛钱关系没有,李世民父子还是从中吸取了不少教训的,“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宋太宗赵光义通过“烛影斧声”从大哥手中“接过”皇权着实不易,也厌倦连年战乱、尔虞我诈,冥冥之中他有“匡”扶正义或“光”大正义的天性,索性把年号改成“太平兴国”,来创造一个天下太平的盛世。他先后使吴越的钱俶、南唐的陈洪进纳土归顺;接着又亲征北汉,结束了黄巢之乱以来五代十国90年的分裂局面。他还想收复辽、夏等地,还天下太平,就连编书也叫《太平御览》,可见他对“太平”的渴望到了何种地步。然而,“太平兴国”年号用了9年便用不下去了,尽管后来改用了“雍熙”“端拱”“淳化”“至道”等年号,也未能停歇在北方与辽、西夏和在南方与交趾的战事,最终还是在淳化四年(993年)引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让国家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在所有“太平”年(国)号的朝代,太平天国应该是首屈一指的。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广东花县有个叫洪秀全的后生,熟读四书五经,却屡举不第,加之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大肆侵略,农民生活穷困潦倒,洪秀全痛斥世道不公,遂于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金田揭竿而起,号曰“太平天国”。能打出“太平”旗号的人,本质上也坏不到哪去,更何况他的《天朝田亩制度》就是想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呢?然而洪秀全终究是一个“教主”,而非什么“天王”,一支近百万之众的起义军,因“内讧”终不敌“湘军”“淮军”的围追堵截,最后于1864年7月19日被曾国藩轰开了天京的“太平门”,至此,历经了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以惨败而告终。14年的战乱,纵横了18个省,虽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却是以1亿多人口消户为代价的,细细一想,如此“太平”不要也罢。 应该说祈盼天下太平是乱世之中普通人与生俱来的想法。人们起个“太平”的名字,希望自己一生平安,也很正常。 唐朝有个叫李令月的女子,可能知道的人很少,但要说她的常用名可谓家喻户晓,她就是太平公主。她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取名太平公主,可见李治的用心良苦。太平公主16岁时,李治要公主“名副其实”去吐蕃和亲,求得一隅的太平,但遭到武氏的反对。就是这个太平公主从此让长安城不太平起来,仅是她的几段婚姻就让数人的脑袋搬了家,她先是参与诛杀张易之兄弟,接着联合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氏集团,然后广树党羽,权倾朝野,富可敌国,把唐朝深宫内外搞得乌烟瘴气。开元元年(713年),太平公主又准备谋反闹事,最后被唐玄宗擒获赐死,李三郎总算过了几天太平的日子。 其实对太平的企盼不只是王侯将相,黎民百姓也有,也不只是华夏大地,西方世界也是。麦哲伦起名的太平洋,香港的太平山,石家庄的太平河,赣州的太平桥,京山梅花被称作太平花,银杏树被称为太平树,北京曾有个太平湖,等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太平,作为地名,如太平组、太平村(队)、太平乡(镇)、太平县等更是比比皆是。 历史上山西有过两个太平县。一个是北齐天宝七年(556年)设置的太平县,位于晋北大同盆地边,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后,改太平县为云中县;另一个是北魏将西汉时临汾县的一部分设置为泰平县,北周为避周文帝宇文泰名讳又改为了太平县,直到1914年调整区划地名时,因全国有三个太平县,才把此太平县改成了汾城县。 安徽历史上也曾有过两个太平县,一个是皖南太平县,一个是皖西太平县。前者知之者甚多,而后者知之者甚少。 皖南太平县设置于唐天宝四年(745年),属宣城郡,永泰三年(766年)撤销,后又恢复。1983年12月因区划调整,撤太平县为县级黄山市,1987年11月改成地级黄山市下属的黄山区。 这里重点说说鲜为人知的皖西太平县。解放战争时期,皖西区委按中原局指示为策应刘邓大军的战略进攻,依照化整为零、灵活机动、寻机歼敌的要求,在皖西地区又增设了舒六、岳北、金东、金北、独山、霍固、太平等七个县,其中太平县是将霍山、岳西、英山三县毗邻地区,以太平畈为中心设置太平县,1948年1月8日太平县正式成立,首任书记王飞,四个月后王飞壮烈牺牲,赵锦章继任书记,三个月后李坚接任书记,可谓前赴后继。1948年11月太平县完成使命,宣布撤销,几天后霍山全境解放。太平县虽然只存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却广泛地建立了基层民主政权,有效地宣传了党的政策和主张,开展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工作,制定了《农村调查研究提纲》,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推进了霍山的全境解放,实现了真正的太平。 “太平县”已经成为历史,原辖区的核心部分属于现今的霍山县太平畈乡(当地人俗称“太平”)。 走进太平,一座镌刻着“天下太平”的牌坊非常醒目,显得大气磅礴。 太平畈自然是个红色的地方,在众多的革命先烈中,伍淑和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伍淑和,1902年初生于太平畈,早年在霍山高等二小读书,接受马列熏陶,1923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霍山县入党第一人,创办进步刊物《醒狮》宣传革命思想,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后奉命回大别山区开展地下工作,1929年冬,参与组织领导著名的西镇暴动,组建安徽第一支正规红军,1931年冬不幸被捕,残酷的敌人用尽酷刑后,又剥光他的衣服,用冰水浇在他的身上,然而伍淑和鄙视淫威,不屈不挠,敌人最终将其杀害于太平畈洪峰河边。 伍淑和临刑前吟诗一首: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与世何所求;窃恐民意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字字铿锵,句句震撼,伍淑和真丈夫也,他所盼望的“自由”,其实就是今天的天下太平。那么今天的太平盛世也就是伍淑和们用血肉之躯换来的“自由”,有如此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之人,何愁天下不太平? 如今的太平,绿水青山,屋舍俨然,马路纵横,各色轿车穿梭于山间地头,傍晚的村口响起曼妙的音乐,一支支广场舞队伍闪亮登场,大妈们扭动着身姿,歌唱着美好,释放着一天的喜悦。人们在茶余饭后,在庆祝一个又一个丰收之际,总是忘不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有“大别山药王”之称的何云峙。 何云峙1933年生于霍山县太平畈乡王家店一个贫农家庭,童年时就开始上山挖草药,他从1970起开始关注消失几百年的霍山石斛,他用3年时间找到了一株梦寐以求的霍山石斛,又用8年时间将野生石斛变家种试验成功,他还用了5年时间恢复失传千年的霍山石斛“龙头凤尾”炮制方法,又毫无保留地把这些技艺无偿地传授给乡邻,霍山石斛成了太平畈乡村振兴和群众致富的重要支柱。何云峙,这个霍山石斛非遗传承人,不愧为“霍山石斛之父”。如今霍山从事石斛产业的有3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石斛加工企业2672家,产值达67亿元,占全县GDP的30%,太平畈成了“中国石斛之乡”。 一个人,一棵草,一辈子,一个产业,一片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有如此敬业奉献、舍小家顾大家之人,何愁天下不太平? 清平世界也好,海晏河清也罢,都离不开一代人的抛头颅洒热血,革除了封建旧制度,当年的“窑洞对”破解了历史的“周期率”;也离不开一代代人的执着追求、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的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