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 记
皖西日报
作者:陈绪敏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11日 来源:皖西日报
陈绪敏
前段时间,我有幸聆听了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老师的讲座。他推荐了一本关于二战的书——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战争中没有女性》。这个书名一下子吸引了我:战争中没有女性?可战场上明明有那么多女护士、女战士啊?我迫不及待地去市图书馆借来了这本书。 翻开书页才明白,作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写的正是战争中的女性。她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下被历史长期遮蔽的女性视角,不是因为女性不在场,而是她们被迫隐藏起自己的性别,活成了“男人”。为了保卫祖国,苏联几乎把所有适龄男性送上前线,无数年轻女孩也怀着炽热的爱国之心自愿参军。她们做护士、狙击手、坦克手,穿男装、干男人的活、打男人的仗。在烽火连天之中,性别差异被残酷地抹去了。 战争是什么?男人眼中的战争或许关乎荣誉与战术,而女人眼中的战争,却更多是关于痛苦与失去。读这本书,我不止是“感动”,更是被深深“震撼”。阿列克谢耶维奇笔下的战争,太真实,也太残忍。我能理解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会颁给阿列克谢耶维奇,因为这本书,是用生命来撰写的。她不是在书写战争,而是在用生命对接生命,用记忆唤醒记忆。 我常常读着读着,就忍不住落下泪来。合上书,胸口像堵了一块巨石,抑郁难解。那些血与火的故事在大脑中反复回响——我也从未像此刻这样,痛恨战争的发起者。 书中的描写太真实,感觉自己像是跟着这些被采访的女子,经历了这场血淋淋的战争。书中有太多情节让我难以忘怀: 有一位指挥官,女孩子们都觉得他非常严厉,不近人情。然而战争之前,他还是一位普通的数学教师。 一位炊事班的女兵把粥熬好了,可是等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战士回来吃。原来出去打仗时,人都好好的,可是一场战争下来,基本上都牺牲了。 有一位女护士记得,战争期间,经常为了保住伤兵的性命,只能截肢。简易的手术台后面,有一个大盆,盆里面装着很多锯下来的肢体。有一位军官,送受伤的战士来到这儿,看到了这些,当时就难受得晕厥过去。 那些被炸飞手脚的伤兵,只要还清醒,就拼命要找回落下的肢体——他们是想要“完整”地离开这个世界。 一个小女孩,脚很小,却穿着43码的男人鞋子(战争中所有发的装备,都是男性的尺码)。行军的路上,她走得很慢,领导很生气,催促她快点。她刚打算多迈几步,结果一不小心摔倒了,鞋子直接飞了出去。这时候,旁边的战友才发现,她的脚全都被磨破了。 小姑娘们生理期来的时候,根本没有卫生用品可以用。纱布在战场上,都是急需的物品。行军的时候,她们经常一边走,一边裤管滴着血。一位讲述者说,半年以后,在这种高度紧张、条件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她已经没有生理期了。战争结束后,很多才20岁左右的小姑娘,就失去了生育能力。 可即便在这样的地狱里,女孩们依然渴望美、渴望生活。她们会偷摘野花,晚上放在床头;会在深夜戴上珍藏的耳环入睡。她们不是不怕死——死亡太常见了——但她们更想活着。不管处于什么样恶劣的环境中,女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不会消失。 但更让人心痛的是,许多女兵即便熬到战争结束,仍长期被噩梦纠缠。身体虽然离开战场,但心却从未真正离开。 书中描写:有一个女兵,战后回到家。她家附近有一个矿场,经常需要爆破。每一次,只要有爆炸声,哪怕是夜里睡得很熟,她都会条件反射般立马从床上跳起来,一把抓住外套,拼命往外跑。这时候,她的母亲总是死死拉住她,反复告诉她:“战争已经结束了。” 另一个故事同样让我心颤。 游击队需要炸毁德军一处设施,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一位母亲提议可以让她七岁的女儿去,因为德军对孩子有时会放松警惕。她把炸药藏在盖着孩子衣物的篮子里。任务成功了,但母亲也永远见不到女儿了。 暑假里,我带小宝上体能课。有一次,她在上课,我在旁边读这本书。正好看到这个情节,小宝突然跑过来:“妈妈,妈妈,我要喝水。”我的思绪依然停留在书中,望着女儿天真的小脸,我的眼眶瞬间就湿润了。那一刻,我非常强烈地感受到,我和我的孩子,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是多么幸福啊! 书中对“信念”的描写也让我动容。 一位德军军官严刑拷打游击队员,仍得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他没有停止鞭打,但问了一个让他疑惑不解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让你们宁死也不背叛?游击队员回答:是信念。军官顿时感到心里一阵恐惧——虽然当时还是1943年,德军仍占上风,但他已预感到自己会失败。 是的,就是信念,支撑着苏联人最终战胜法西斯。战争初期德国装备精良、气焰嚣张,但苏联人民用血肉和精神筑起了长城。同样,咱们中国人,何尝不是依靠坚定的信念,最终击败了日本侵略者? 前段时间,电影《南京照相馆》打动了许多人,因为它是这场大浩劫中普通人的真实经历。我的姥姥就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那时她还是个孩子。她记得大人带着她四处逃难,路上到处都是尸体;她看见女人们用锅灰把脸抹黑,那时她还不懂是为什么。战后很多年,她一听到爆炸声仍会心惊胆战。直到后来跟着姥爷离开南京,来到六安,那些恐怖的噩梦才慢慢消散。 合上书,我一次又一次地想:到底什么时候,这个世界才能永远没有战争? 愿和平永存,愿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