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和平专题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我和《黄河大合唱》的四十年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11日    来源:皖西日报

  李伟

  指尖刚碰到钢琴黑白键,《黄河大合唱》的前奏一出来,1978年夏天的蝉鸣就立马响在耳边。那年我攥着恢复高考的录取通知书,刚踏进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琴房,没等喘口气就弹了遍《保卫黄河》。琴键的震动顺着指尖往心里钻,那会儿哪儿能想到,这曲子会陪我四十年,成了音乐路上离不了的“老友”。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回头想想,我从弹钢琴的学生,到拉小提琴、指挥合唱,再到现在教孩子学音乐,一辈子都围着音乐转。说起《黄河大合唱》,我不想只说它是“经典”,更想掏心窝子唠唠:在我这儿,它不是乐谱上冷冰冰的符号——拉琴时,它是贴在耳边的热乎劲儿;挥指挥棒时,它是能摸着的精神头;站在讲台上,它更是让孩子挨着历史的“音乐桥”。
1978年琴房:第一次懂了音符里的分量
  刚进音乐学院,第一节专业课是沈阳音乐学院的许直教授教的。我以为会讲乐理、教指挥技巧,没想到他掏出张《黄河大合唱》黑胶唱片,往留声机里一放。“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男高音一冲出来,我盯着谱上的“do、re、mi”,突然就醒过神——以前总觉得音符就是按顺序排的,那天才听出里头的情绪:《黄水谣》往下落的调子,像老百姓丢了家,胳膊软塌塌的;《保卫黄河》的切分音,是战士往战场跑的脚步声,连空拍都透着慌。
  后来学院排合唱,我既在高声部唱歌,又进乐队拉小提琴。第一次跟乐队合《黄河颂》,琴弓刚搭弦,心里就发紧——不是怕拉错,是这旋律太沉,得轻轻拉才对得起里头的劲儿。拉到“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弦的震动顺着琴身传到胸口,眼眶一下就热了。以前唱歌只觉得调子激昂,这会儿拉着小提琴,才真“摸”到黄河的宽:绵长的旋律像河水绕山,柔里带刚,连呼吸都得跟着旋律起伏,不敢快半拍。
  再后来排整版《黄河大合唱》,我又唱又拉,还试着拿指挥棒。第一次指挥《黄河颂》,手心的汗把棒柄都泡湿了。等乐队铜管吹起引子,小提琴跟着起弓,看着台下同学眼里的光,我才懂:指挥不是“数123”,是把拉琴的劲儿、唱歌憋在胸口的热血,都用手势递出去——得让小提琴拉出黄河的柔,定音鼓敲出咱民族的硬脊梁,让每个乐手都成“讲历史的人”。打这儿起,《黄河大合唱》在我心里就不是“练技巧的曲子”了,是得用心唱、用魂拉的“必修课”。
舞台与讲台:让老曲子活在当下
  前些年跑演出,最难忘的是去六安干休所和金寨老区慰问。干休所礼堂里,坐满了穿旧军装的老军人,胸前的勋章亮闪闪的,手里攥着泛黄的老照片;到了金寨,台下既有拄拐杖的抗战老兵,也有睁着大眼睛的孩子,满是期待。这两次我都又拉琴又指挥,《黄河大合唱》永远是台下最盼的“保留节目”。
  在干休所那次,《黄河船夫曲》的前奏刚起,大提琴的厚调子裹着竹笛的号子声漫开,礼堂一下就静了——前排的老兵悄悄坐直,手跟着节奏拍腿;唱到《保卫黄河》,弦乐切分音像密集鼓点砸下来,一位老将军突然站起来,沙哑着嗓子跟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眼泪顺着皱纹淌,手里的拐杖也轻轻晃。后来去金寨,演到这段,一位老兵攥着我的琴弓不肯放,手凉却握得极紧:“当年在战壕里,没乐器就用枪托打拍子,唱着这曲子就不怕了,今天听着,像又见战友冲前线。”
  后台跟老人们聊天,我攥琴弓的手越沉:原来这曲子不只是舞台上的表演,是帮老人找青春的钥匙,是串民族记忆的线。咱搞音乐的,舞台不只是有聚光灯的地方,得让这老曲子走到老兵跟前,也让年轻人懂,让里头的精神在现在也活泛。
  后来我办了艺术学校,特意把《黄河大合唱》放进教学里,从不让孩子照着谱子死唱、对着符号死拉。教小提琴时,先让他们听黄河浪声,再拉《黄河颂》:“不是拉够时长就行,得让弦上的音‘晃’起来,像浪头撞石头,有劲儿还得有回响。”教合唱时,让他们用乐器“学黄河说话”:古筝刮弦仿浪拍岸,二胡滑音学船工号子,打击乐轻重不一样,藏着战争的紧张和和平的金贵。孩子们还给《黄河对口曲》加了点现代节奏,让“张老三,我问你”,00后、10后听着也不生分。
  有个孩子歪着头问我:“李老师,现在不打仗,为啥拉琴、唱歌还这么‘冲’?”我没直接答,找了段老兵口述录音给他听,再把小提琴递过去:“你拉《黄河怨》的慢板,别光盯着音准,想想歌里人丢了家、没了亲人,弦上的音得‘沉’下去,像憋着哭。”他拉着拉着肩膀就抖了,抬头说:“李老师,我好像听见歌里人在哭,手都不敢使劲按弦了。”那一刻我就知道,他透过琴弦摸着历史了。对咱搞音乐的来说,传这曲子不是让孩子背歌词、记指法,是让他们记“不能忘的事”——那是咱民族的根啊。
坚守四十年:把接力棒传下去
  现在我的钢琴上,还摆着1978年那本发黄的《黄河大合唱》乐谱,旁边是当年拉过的小提琴,琴身上的漆都磨亮了。乐谱扉页上,许直老师写的“音乐要为时代发声,为民族立心”,字还清清楚楚。四十年过去,我从琴房里跟着学的学生,变成了讲台上教孩子的老师。看着孩子举小提琴、握指挥棒,唱《保卫黄河》时眼里的光,就像看见当年攥着录取通知书、在琴房里紧张拉琴的自己。
  今年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学校排了场《黄河大合唱》演出:小同学用童声唱《黄河船夫曲》,像讲老故事;大些的孩子拉琴、弹古筝,合奏《保卫黄河》,弦乐的激昂拌着民乐的醇厚,提气精神;还有孩子把改好的《黄河对口曲》唱给台下老兵听。等“保卫家乡!保卫黄河!”的歌声落了,老兵们颤巍巍鼓掌,眼里闪着泪,孩子也红了眼眶。演出完,一个孩子抱着小提琴拉我衣角:“老师,我以后也要拉着小提琴传这首歌,让更多人听见里头的劲儿。”
  常有人问我:“四十年守着一首曲子,不腻吗?”我总拿起那把老小提琴,轻轻拨一下弦:“你听,这音里有黄河的浪、战士的喊、老百姓的盼,每次拉都像跟老辈人唠嗑,哪会腻?”对咱音乐人来说,《黄河大合唱》从来不是“过去的曲子”,是得用琴键、琴弦、指挥棒、讲台接着“续新调”的精神接力。
  80年过去了,黄河水一直往东流,这曲子的旋律还是热的。以后我还会坐在钢琴前,拿着小提琴,把这曲子教给更多孩子——教他们读懂音符里的历史,教他们拉出旋律里的劲儿,教他们明白:咱接的不只是指挥棒、小提琴,是民族精神的接力棒。只要还有人用音乐传这份力量,咱中华民族的“黄河魂”,就永远在旋律里荡着,在血脉里传着。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六安市李伟艺术学校校长、六安市五届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