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卫生科普天地·广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动态血压监测守护心血管健康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血压是人体血液循环的核心指标,但传统单次血压测量常因“白大衣效应”、情绪波动或测量时间局限,导致结果误差。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的出现,让医生能捕捉到24小时内血压的完整波动轨迹,为心血管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关键依据。
什么是动态血压监测?
  传统血压测量如同拍摄一张照片,仅能反映测量瞬间的状态;而动态血压监测则像是一部24小时连续播放的电影,通过便携式设备每30分钟至1小时自动测量一次血压,记录收缩压、舒张压等数据,并生成血压波动曲线。这种技术能揭示血压的昼夜节律:健康人群的血压呈“勺型曲线”,即白天较高、夜间下降;若夜间血压下降不足(非勺型)或反常升高(反勺型),则可能预示心脑血管风险。例如:一位45岁男性因反复头晕就诊,诊室血压在正常范围,但动态监测发现其夜间血压平均达125/80mmHg,属于“非勺型”血压模式。进一步检查确诊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通过进一步治疗,其血压节律逐渐恢复正常。
为何需要动态监测?
  1.破解“白大衣高血压”谜题
  有的患者在诊室因紧张导致血压升高,但家庭自测或动态监测结果正常。动态监测可排除环境干扰,避免误诊为高血压,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治疗。
  2.捕捉夜间“隐形杀手”
  夜间高血压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显示,“反勺型”血压人群的心梗风险较“勺型”血压者增加2-3倍。动态监测是唯一能在睡眠中持续记录血压的技术,可及时发现夜间血压异常。
  3.评估降压药的真实效果
  传统单次测量无法反映药物在全天的覆盖情况。动态监测能明确药物是否在清晨血压高峰期提供足够保护,避免“晨峰现象”导致的心梗、脑卒中风险。
  4.发现隐蔽性高血压
  部分患者诊室血压正常,但动态监测显示日常生活中存在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这类患者的心血管风险与持续高血压者相当,需及时干预。
动态血压的正常值与异常警示
  根据《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正常血压标准如下:
  24小时平均血压: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
  白昼平均血压:收缩压<135mmHg,舒张压<85mmHg
  夜间平均血压: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70mmHg
  异常类型:
  勺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10%-20%(正常)
  非勺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10%(增加左心室肥厚风险)
  反勺型血压:夜间血压高于白昼(增加脑卒中风险)
  超勺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20%(可能引发夜间低血压)
哪些人需要做动态监测?
  根据指南,以下人群建议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1.新发现血压升高者:确诊是否为高血压。
  2.降压治疗无效者:评估药物24小时覆盖效果。
  3.血压波动大者:调整治疗方案。
  4.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排查继发性高血压原因。
  5.疑似隐蔽性高血压者:诊室血压正常但存在靶器官损伤(如蛋白尿、左心室肥厚)。
  6.特殊人群:妊娠期高血压、儿童高血压、老年人“晨峰”血压。
  案例:一位老年女性,服用降压药后诊室血压控制良好,但动态监测发现其清晨血压峰值偏高。医生调整用药时间为睡前,成功将清晨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降低了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动态血压监测检查流程
  一、设备佩戴
  1.袖带选择:根据上臂周长选择合适尺寸(儿童、消瘦或者肥胖者需用特殊尺寸袖带)。
  2.佩戴位置:上臂中段,袖带下缘距肘窝两指左右,气管对准肱动脉。
  二、检查期间注意事项
  1.日常活动:可正常工作、运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袖带移位。
  2.睡眠姿势:尽量保持平卧或侧卧,避免压迫袖带。
  3.记录特殊事件:记录情绪激动、服药、不适等症状。
  4.禁忌行为:严禁洗澡、游泳,避免碰撞设备。
  三、数据解读
  医生通过分析软件生成报告,重点关注:
  1.血压负荷:血压超标次数占比(>50%需治疗)。
  2.血压变异系数:反映血压波动程度(变异系数越大,风险越高)。
  3.晨峰血压:起床后2小时内血压升高幅度(>35mmHg为异常)。
血压波动的危害
  动态血压监测不仅是诊断工具,更是心血管健康管理的“导航仪”。通过24小时连续监测,医生能制定个体化降压方案,患者也能更直观地了解自身血压规律,从而主动参与健康管理。就像一位患者所说:“戴上这个小设备后,我才知道自己的血压在深夜会悄悄升高,现在调整了服药时间,睡得也更安心了。”
  (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电科 庞云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