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卫生科普天地·广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护理要点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精神疾病,“幻觉”是它最典型的症状之一。患者可能会“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甚至感觉被触碰或被监视。这些幻觉非常真实,患者很难分清是现实还是虚幻,常因此陷入恐惧、混乱,甚至做出危险举动。康复护理的核心不是彻底消除幻觉,而是帮助患者学会与它“和平相处”,通过药物、心理、环境等多方面支持,逐步恢复生活能力,重新融入社会。
  幻觉的出现和大脑里的“化学信号”失衡有关,尤其是多巴胺这种物质过于活跃。比如患者听到“命令性幻听”时,可能会不由自主地照做,像“跳下去”“打人”;如果是“评论性幻听”,可能会因为长期被负面评价而自卑、抑郁。这些幻觉太逼真,患者很难区分真假,导致不敢信任别人、不愿出门、情绪失控。所以,护理的第一步是创造安全环境:家里减少刺激(关电视、降噪音)、收好尖锐物品、装上防撞条,降低患者因幻觉冲动行事的风险。护理时要耐心,别和患者争论“幻觉是不是真的”,而是用“我知道你听到了那些声音,它们让你害怕”这样的共情话,慢慢建立信任。
  药物治疗是控制幻觉症状的基础手段。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利培酮等,通过调节多巴胺受体活性,能有效减少幻觉的发生频率与强度。然而,药物起效需要时间,且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副作用(如嗜睡、体重增加、锥体外系反应)。因此,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定期与医生沟通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同时通过血药浓度监测确保药物在有效范围内。在药物管理方面,需采用“药物日历”或智能药盒提醒患者按时服药,避免漏服或过量。对于拒绝服药的患者,可通过药物磨粉溶解、液体剂型替换等方式提高依从性,必要时在医生评估后考虑长效注射针剂,减少每日服药的繁琐与抵触情绪。
  心理治疗在康复护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帮助患者识别“自动负性思维”,挑战幻觉背后的不合理信念(如“声音说我是坏人,所以我必须惩罚自己”),逐步建立更理性的认知模式。例如,当患者出现“被监视感”时,可引导其通过“现实检验”技巧(如询问他人是否看到监视者、检查房间角落)验证幻觉的非现实性。此外,家庭治疗同样关键,通过教育家属识别幻觉的早期信号(如患者突然沉默、频繁环顾四周)、掌握“非评判性倾听”技巧(如用“我理解这让你很不安”代替“别胡思乱想”),减少家庭冲突,构建支持性家庭环境。对于存在社交恐惧的患者,可逐步开展“社交技能训练”,从模拟购物、问路等简单场景开始,通过角色扮演、视频反馈等方式提升沟通技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功能重建是最终目标。患者常因疾病影响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需要通过职业康复、社区支持等重新融入社会。职业康复可以根据患者的兴趣和能力,安排手工、园艺等活动,逐步过渡到兼职或志愿者工作,重建自信。社区支持可以整合医疗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志愿者资源,提供日间照料、康复训练、就业指导等服务。比如社区“康复驿站”会举办病友交流会、健康讲座,帮患者建立社交网络,减少孤独感和病耻感。
  康复过程中要避免“过度保护”或“放任不管”。过度保护会让患者更依赖别人,失去自主能力;放任不管则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或意外。所以护理要在“支持”和“挑战”之间找平衡,通过“分级任务分配”慢慢提升生活技能。比如先从自己穿衣、洗漱开始,再过渡到独立购物、坐公交车,每完成一步就积累成就感,逐步恢复社会功能。
  康复是个长期过程。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不是“症状消失就痊愈”,而是患者在药物、心理、社会支持的综合干预下,学会管理症状、应对挑战、重建生活的过程。这需要患者、家属、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只要持续给予耐心、理解和支持,患者完全可以在与幻觉共处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重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精神三科 范泽娟)